主体性视域下自媒体传播伦理困境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引言 | 第7-16页 |
1.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1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2 选题的现实依据和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4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8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1.4.1 研究重点 | 第15页 |
1.4.2 研究难点 | 第15页 |
1.4.3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2 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及相关理论 | 第16-20页 |
2.1 主体性的内涵与分类 | 第16-17页 |
2.2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 | 第17-18页 |
2.3 主体异化 | 第18-20页 |
3 主体性视域下的自媒体传播 | 第20-28页 |
3.1 自媒体与自媒体传播 | 第21页 |
3.2 自媒体传播的特点 | 第21-28页 |
3.2.1 传受身份兼具性 | 第21-23页 |
3.2.2 传播空间模糊性 | 第23-24页 |
3.2.3 传播内容多元性 | 第24-25页 |
3.2.4 传播过程交互性 | 第25-26页 |
3.2.5 传播影响聚合性 | 第26-28页 |
4 自媒体传播中的主体伦理困境表现 | 第28-39页 |
4.1 个体主体的伦理困境 | 第28-33页 |
4.1.1 个体道德心理病态 | 第28-30页 |
4.1.2 个体主体性的相对消退 | 第30-33页 |
4.2 群体主体的伦理困境 | 第33-39页 |
4.2.1 社群聚合凸显群体主体性负效应 | 第33-36页 |
4.2.2 虚拟交往拓展引发人际关系紧张 | 第36-39页 |
5 自媒体传播主体伦理困境的归因分析 | 第39-44页 |
5.1 主体伦理困境的外部根源 | 第39-41页 |
5.1.1 科技进步改变主体交往方式 | 第39-40页 |
5.1.2 碎片化知识影响主体认知 | 第40页 |
5.1.3 规范滞后造成主体外部约束不足 | 第40-41页 |
5.2 主体伦理困境的内部根源 | 第41-44页 |
5.2.1 个体自我异化 | 第42页 |
5.2.2 交互主体性异化 | 第42-44页 |
6 自媒体传播的主体性伦理建构 | 第44-51页 |
6.1 建立媒介素养培育体系提高主体道德水平 | 第44-46页 |
6.2 加强媒介道德共识建构促进主体有序互动 | 第46-48页 |
6.3 健全外部他律约束机制有效监管主体活动 | 第48-50页 |
6.4 充分挖掘平台道德资源引领主体道德实践 | 第50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