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源遥感图像提取断裂构造的方法研究--以秦岭丹凤地区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| 第9-13页 |
1.2.1 基于遥感的断裂构造提取研究 | 第9-13页 |
1.2.2 研究面临的问题 | 第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1.4 论文工作概况 | 第14-17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27页 |
2.1 研究区构造背景及其演化 | 第17-20页 |
2.2 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 | 第20-22页 |
2.3 研究区地层概况 | 第22-24页 |
2.3.1 秦岭地区主要地层及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3.2 丹凤研究区主要地层及特征 | 第23-24页 |
2.4 研究区断裂概况 | 第24-27页 |
2.4.1 秦岭地区主要断裂及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4.2 丹凤研究区主要断裂及特征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遥感图像的断裂构造提取方法 | 第27-52页 |
3.1 遥感数据源的选取 | 第27-29页 |
3.1.1 IRS-P6图像 | 第27页 |
3.1.2 Landsat ETM+及OLI图像 | 第27-29页 |
3.1.3 Google Earth图像 | 第29页 |
3.1.4 SRTM数据 | 第29页 |
3.2 图像预处理 | 第29-30页 |
3.2.1 辐射校正 | 第29-30页 |
3.2.2 几何校正 | 第30页 |
3.3 图像增强处理 | 第30-48页 |
3.3.1 彩色合成 | 第30-33页 |
3.3.2 主成分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3.3 定向滤波 | 第34-35页 |
3.3.4 图像融合 | 第35-42页 |
3.3.5 比值运算 | 第42-44页 |
3.3.6 三维显示 | 第44页 |
3.3.7 解译标志的建立 | 第44-48页 |
3.4 自动提取法 | 第48-52页 |
3.4.1 中值滤波 | 第48-49页 |
3.4.2 边缘检测 | 第49-50页 |
3.4.3 霍夫变换 | 第50-52页 |
第四章 丹凤地区断裂构造的遥感解译及验证 | 第52-86页 |
4.1 主要断裂构造的遥感解译及验证 | 第52-64页 |
4.1.1 商丹断裂带(F1) | 第52-55页 |
4.1.2 梅家屋场-陈家屋场断裂(F2) | 第55-56页 |
4.1.3 瓦房村-安基坪断裂(F3) | 第56-59页 |
4.1.4 汇峪-大庙沟断裂(F4) | 第59-61页 |
4.1.5 月日滩-王家庄断裂(F5) | 第61-64页 |
4.2 次级断裂构造的遥感解译及验证 | 第64-80页 |
4.2.1 老爷庙-四姓沟断裂(F6) | 第64-66页 |
4.2.2 龙王庙村-大庄村断裂(F7) | 第66-68页 |
4.2.3 西沟-麻地断裂(F8) | 第68-69页 |
4.2.4 三岔子-保定村断裂(F9) | 第69-71页 |
4.2.5 油房-岔沟断裂(F10) | 第71-72页 |
4.2.6 瓦房-马炉村断裂(F11) | 第72-73页 |
4.2.7 解译出的新断裂 | 第73-80页 |
4.3 研究区断裂构造遥感解译图 | 第80-86页 |
结论及展望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