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8-9页 |
1.2 顶推施工法发展概况 | 第9-15页 |
1.2.1 国外发展概况 | 第9-12页 |
1.2.2 国内发展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2.3 顶推法施工特点 | 第14-15页 |
1.3 钢桁梁顶推施工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4 工程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1.4.1 工程背景 | 第16-18页 |
1.4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 | 第19-31页 |
2.1 施工阶段屈曲稳定性分析 | 第19-28页 |
2.1.1 稳定的基本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1.2 主桥施工阶段屈曲稳定性分析 | 第20-24页 |
2.1.3 墩旁托架施工阶段屈曲稳定性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2 主桥抗倾覆稳定性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刚性悬索加劲连续钢桁梁大节点受力分析 | 第31-39页 |
3.1 概述 | 第31页 |
3.2 主桁大节点尺寸 | 第31-32页 |
3.3 荷载工况 | 第32-34页 |
3.3.1 主桁大节点直腹杆所受轴力最大工况 | 第32-33页 |
3.3.2 主桁下弦杆所受轴力最大工况 | 第33页 |
3.3.3 主桁大节点所受支反力最大工况 | 第33-34页 |
3.4 模型建立与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4.1 模型建立 | 第34页 |
3.4.2 各个工况受力分析 | 第34-3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四章 顶推施工三桁不等高分析 | 第39-60页 |
4.1 概述 | 第39页 |
4.2 三桁等高情况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2.1 三桁等高情况支反力 | 第40页 |
4.2.2 三桁等高情况强度 | 第40页 |
4.3 边桁等高,中桁高出边桁情况 | 第40-45页 |
4.3.1 中桁高出边桁 20 mm | 第41-42页 |
4.3.2 中桁与边桁其他高差情况 | 第42-45页 |
4.4 中桁、右桁等高,左桁高出中桁、右桁情况 | 第45-49页 |
4.4.1 左桁高出中桁、右桁 20 mm | 第45-46页 |
4.4.2 左桁高出中桁、右桁其它高差情况 | 第46-49页 |
4.5 其他不等高情况 | 第49-58页 |
4.5.1 左桁、中桁高出右桁,且左桁、中桁也存在高差 | 第49-55页 |
4.5.2 左桁、右桁高出中桁,且右桁与中桁存在高差 | 第55-5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吊杆张拉 | 第60-69页 |
5.1 吊杆概况 | 第60-61页 |
5.1.1 吊杆布置 | 第60-61页 |
5.1.2 吊杆施工顺序 | 第61页 |
5.2 吊杆张拉影响 | 第61-64页 |
5.2.1 吊杆设计值 | 第62页 |
5.2.2 吊杆内力影响 | 第62-64页 |
5.3 吊杆张拉力的确定 | 第64-68页 |
5.3.1 第四跨吊杆张拉 | 第65-66页 |
5.3.2 第三跨吊杆张拉 | 第66-6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六章 滑块“蛙跳”现象分析 | 第69-78页 |
6.1 概述 | 第69-72页 |
6.1.1 滑块和滑道 | 第69-70页 |
6.1.2 润滑材料及摩擦系数 | 第70-71页 |
6.1.3 模型建立 | 第71-72页 |
6.2 运行分析 | 第72-77页 |
6.2.1 拉力和摩擦力 | 第72-74页 |
6.2.2 加速度和速度 | 第74-75页 |
6.2.3 钢束伸长量变化 | 第75-76页 |
6.2.4 运动过程总体分析 | 第76-77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7.1 结论 | 第78页 |
7.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