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5-2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7-19页 |
1.2.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目的 | 第20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1.3.2 研究目的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 研究重点与难点 | 第22页 |
1.5.1 研究重点 | 第22页 |
1.5.2 研究难点 | 第22页 |
1.6 创新点与不足 | 第22-23页 |
1.6.1 创新点 | 第22页 |
1.6.2 不足之处 | 第22-23页 |
1.7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23-28页 |
1.7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3-24页 |
1.7.2 理论基础 | 第24-28页 |
2 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、特点及影响 | 第28-32页 |
2.1 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| 第28-29页 |
2.2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| 第29-30页 |
2.3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3 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与挑战 | 第32-36页 |
3.1 中国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 | 第32-34页 |
3.1.1 大气污染严重 | 第32页 |
3.1.2 降水量减少与海平面上升 | 第32-33页 |
3.1.3 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现 | 第33页 |
3.1.4 农牧业及生态系统遭受损失 | 第33-34页 |
3.2 中国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| 第34-36页 |
3.2.1 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挑战 | 第34页 |
3.2.2 对中国现有能源结构及创新的挑战 | 第34-35页 |
3.2.3 对农业领域及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挑战 | 第35-36页 |
4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面临的问题 | 第36-44页 |
4.1 中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的困境 | 第36-38页 |
4.1.1 民众对承担减排任务的不认同 | 第36页 |
4.1.2 科研投入与重视度仍不足 | 第36-37页 |
4.1.3 气候变化治理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| 第37页 |
4.1.4 传统产业转变生产模式不积极 | 第37-38页 |
4.2 不平等的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 | 第38-44页 |
4.2.1 西方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 | 第38-39页 |
4.2.2 各国相对缺失的平等化制度支持 | 第39-41页 |
4.2.3 主要利益集团的立场分歧 | 第41-44页 |
5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策略 | 第44-51页 |
5.1 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基本原则 | 第44-45页 |
5.1.1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| 第44页 |
5.1.2 坚持历史责任原则 | 第44-45页 |
5.1.3 坚持最低限度原则 | 第45页 |
5.2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的国内路径 | 第45-48页 |
5.2.1 开展气候变化的宣传教育 | 第45-46页 |
5.2.2 重视科学评估与研究 | 第46页 |
5.2.3 完善气候变化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| 第46-47页 |
5.2.4 以实际行动促进节能减排 | 第47-48页 |
5.3 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| 第48-51页 |
5.3.1 促进南南合作增强话语权 | 第48页 |
5.3.2 主动寻求南北对话消除分歧 | 第48-49页 |
5.3.3 合理建设国际组织缓解矛盾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