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纺织、印染工业论文

新型铁基双金属类芬顿催化剂的研制及在染料去除上的应用

致谢第6-10页
摘要第10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1 绪论第15-4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-17页
    1.2 印染废水产生与排放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印染废水的产生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印染废水的排放与治理现状第17-19页
    1.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第1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传统处理技术第19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物理法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生物法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3 化学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高级氧化技术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1 等离子体氧化技术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2 湿式氧化技术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.3 芬顿氧化技术第29-30页
    1.4 非均相类芬顿催化剂第30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提高催化活性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1 催化剂物理结构的改变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2 特定活性组分的形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.3 多金属的协同作用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拓宽pH适用范围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提高H_2O_2利用率第37-39页
    1.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的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9-41页
2 混合氧化物催化剂FeO_x/NiO_y/SBA-15制备及类芬顿特性研究第41-68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41-42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催化剂的表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44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44-6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催化剂对染料酸性红73的类芬顿催化降解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纳米粒子在载体上的空间分布和形貌特征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混合相氧化物的化学组成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制备条件对FeO_x/NiO_y/SBA-15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反应条件对FeO_x/NiO_y/SBA-15催化效率的影响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FeO_x/NiO_y/SBA-15对H2O_2利用率的计算与评估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FeO_x/NiO_y/SBA-15的重复利用性和可回收性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FeO_x/NiO_y/SBA-15高催化活性的机理研究第64-67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3 Pd/PdO/Fe2O_3/SBA-15在原位产生H_2O_2及类芬顿催化中的协同作用第68-89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68-69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催化剂的表征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69-70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70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高分散纳米粒子的形成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Pd/PdO/Fe_2O_3/SBA-15原位产生H_2O_2降解酸性红73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Pd/PdO/Fe_2O_3/SBA-15类芬顿反应降解酸性红73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Pd/PdO/Fe_2O_3/SBA-15类芬顿反应降解其它难降解有机物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Pd/PdO/Fe_2O_3活性组分的形成第80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Pd/PdO/Fe_2O_3/SBA-15在反应过程中的稳定性第8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Pd/PdO/Fe_2O_3/SBA-15的高效催化机理探究第85-8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4 Fe_2O_3-CuO/Al_2O_3/SBA-15制备及中性条件下类芬顿特性第89-103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89-90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催化剂的制备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催化剂的表征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催化剂性能测试第90-91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91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高分散Fe_2O_3-CuO/Al_2O_3纳米层的形成第91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催化剂对罗丹明B和酸性红73的类芬顿降解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金属含量及还原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中性条件下具有高催化剂活性的机理探讨第99-101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01-103页
5 本论文不同类芬顿催化体系的比较与评价第103-107页
    5.1 催化体系共同点及差异第103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介孔SBA-15的限域作用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多金属、混合相之间的协同作用第104-105页
    5.2 催化体系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第105-107页
6 结论第107-110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107-108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08页
    6.3 问题与建议第108-110页
参考文献第110-131页
附录第131-132页

论文共13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湘楚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--以“潇湘八景”为例
下一篇:传统建筑元素“瓦”在当下室内空间的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