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的应用论文--信息处理(信息加工)论文--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

基于数字图像的蝴蝶种类自动识别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0-1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1.3 本文组织结构第12-13页
2 相关工作第13-43页
    2.1 基于数字图像的昆虫种类识别研究国内外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优缺点分析第15页
    2.2 相关研究方法第15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昆虫自动识别系统流程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预处理方法第16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边缘提取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图像分割第19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几何变换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4 颜色校正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特征提取相关技术第32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形状特征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纹理特征的提取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颜色特征提取相关方法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常用分类器介绍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1 最邻近(K-Nearest Neighbor,KNN)分类算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2 Adaboost分类算法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3 支持向量机(SVM)分类算法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4 人工神经网络分类算法第42-43页
3 蝴蝶数字图像特征分析及算法流程设计第43-50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第43-45页
    3.2 蝴蝶数字图像特征分析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蝴蝶形态特征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蝴蝶纹理特征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蝴蝶颜色特征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3.3 算法流程设计第48-50页
4. 本文关键技术第50-76页
    4.1 图像预处理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图像规范化调整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蝴蝶标本前、后翅区域分割第50-51页
    4.2 特征提取与比较方法第51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多尺度轮廓曲率直方图特征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特征提取方法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特征向量的构建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3 特征向量相似性比较方法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基于图像分块的灰度共生矩特征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1 图像分块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2 特征提取方法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.3 特征向量的构建第57-59页
    4.3 分类器设计与优化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分类器的构建与优化(初次识别)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二级分类器的构建与优化(二次识别)第60页
    4.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初次分类识别结果第60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1 初次分类识别结果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2 不同形状特征提取方法识别结果对比第61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3 不同分类器识别结果对比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二次分类识别结果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1 二级分类器的决策范围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2 最终识别结果与分析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3 图像分块处理对识别结果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4 灰度共生矩阵距离d值对识别结果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5 不同分类器识别结果对比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识别结果分析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1 实验材料的缺陷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3.2 训练样本量小第74-76页
5 结论与展望第76-79页
    5.1 本文主要工作第76-78页
    5.2 未来工作及展望第78-79页
附录第79-81页
参考文献第81-85页
个人简介第85-86页
导师简介第86-87页
致谢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亚贡叶化学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研究
下一篇:抗耐药结核多效基因工程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