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PEI-介孔硅复合CO2吸附材料改性及性能研究

致谢第6-7页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1章 绪论第17-20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第17-18页
    1.2 CO_2减排技术第18-19页
    1.3 课题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9-20页
第2章 文献综述第20-34页
    2.1 固体CO_2吸附材料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碳基材料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沸石分子筛类材料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有机无机骨架类材料(MOFs)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水滑石类材料(LDHs)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胺改性材料第24-26页
    2.2 胺改性功能化材料捕集CO_2机理第26-29页
    2.3 有机胺硅基复合材料的胺分散性研究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载体孔道结构及表面改性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利用添加剂掺杂改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载体表面接枝链状基团第31-32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2-34页
第3章 实验材料、仪器、装置及分析测试方法第34-40页
    3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4-35页
    3.2 硅基材料吸附剂制备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SBA-15,AαSBA-15及NSxZr5SBA-15的制备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胺负载方法第36页
    3.3 CO_2吸附容量测定第36-37页
    3.4 吸附剂表征方法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比表面积-孔结构测定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傅里叶原位红外光谱扫描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热重分析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TPD-Mass联用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吡啶吸附红外扫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样品的微观形貌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X射线衍射第39-40页
第4章 含磷酯类对于PEI分散性的影响研究第40-49页
    4.1 实验过程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含磷表面活性剂掺杂样品的制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吸附剂表征手段和CO_2吸附性能测试第40页
    4.2 实验结果分析第40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载体的微观孔道结构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CO_2吸附容量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CO_2吸附动力学性质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吸脱附循环性能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吸附剂的热稳定性第47-48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5章 原位负载氨烷基基团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第49-61页
    5.1 实验过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吸附剂的制备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要表征手段第49-50页
    5.2 载体的结构性能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XRD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TEM分析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BET-BJH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5.3 吸附剂的热稳定性第52-54页
    5.4 CO_2吸附性能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固定床吸附实验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吸脱附过程原位红外分析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吸脱附循环性能第5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59-61页
第6章 Zr5SBA-15的表面硫酸化改性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第61-70页
    6.1 实验过程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吸附剂的制备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主要表征手段第61页
    6.2 载体的结构特性第61-62页
    6.3 载体表面酸性分析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NH_3-TPD实验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吡啶吸附红外实验第63-65页
    6.4 吸附剂的热稳定性第65-66页
    6.5 CO_2吸附性能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固定床吸附实验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吸附动力学实验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3 吸脱附循环性能第68-69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69-70页
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0-73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含磷表面活性剂的添加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载体原位负载氨烷基链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Zr5SBA-15载体的硫酸化第71页
    7.2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84页
作者简历第84页

论文共8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二胡曲《江河水》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研究
下一篇:咏叹调《安宁,安宁》的创作特征与演唱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