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5页 |
1.1 研究缘起 | 第11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对象 | 第13-14页 |
1.3.1 图底关系理论 | 第13-14页 |
1.3.2 城中村公共空间 | 第14页 |
1.4 既有研究 | 第14-22页 |
1.4.1 图底关系理论既有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4.2 城中村及其公共空间既有研究 | 第18-22页 |
1.5 研究方法和特点 | 第22-24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2页 |
1.5.2 研究特点 | 第22-24页 |
1.6 论文框架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图底关系理论相关概念 | 第25-36页 |
2.1 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| 第25-28页 |
2.2 建筑领域图底关系理论的引入 | 第28-30页 |
2.3 建筑领域图底关系理论的运用 | 第30-35页 |
2.3.1 宏观层面的运用 | 第30-33页 |
2.3.2 微观层面的运用 | 第33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3章 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| 第36-56页 |
3.1 深圳城中村概况 | 第36-40页 |
3.1.1 城中村释义 | 第36-38页 |
3.1.2 深圳城中村基本情况 | 第38-40页 |
3.2 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概况 | 第40-44页 |
3.2.1 城中村公共空间释义 | 第40-41页 |
3.2.2 城中村公共空间组织模式 | 第41-42页 |
3.2.3 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现状 | 第42-44页 |
3.3 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概况 | 第44-54页 |
3.3.1 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现状 | 第44-45页 |
3.3.2 深圳城中村公共空间改造实例 | 第45-5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4章 城中村公共空间中图底关系理论的分析 | 第56-112页 |
4.1 图底关系理论下的公共空间原则 | 第56-81页 |
4.1.1 欧洲老城区的图底关系——以威尼斯为例 | 第56-59页 |
4.1.2 深圳城中村的图底关系——以南头古城为例 | 第59-65页 |
4.1.3 以图底关系理论分析公共空间原则 | 第65-81页 |
4.2 图底关系理论公共空间原则下的深圳城中村 | 第81-95页 |
4.2.1 实体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图形多样性原则 | 第81-83页 |
4.2.2 开敞空间的合理性原则 | 第83-86页 |
4.2.3 街巷空间的通达性原则 | 第86-88页 |
4.2.4 公共空间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原则 | 第88-91页 |
4.2.5 其他相关联的原则 | 第91-95页 |
4.3 图底关系理论公共空间原则下的改造实例 | 第95-110页 |
4.3.1“口袋公园”——纽约曼哈顿佩雷公园 | 第95-98页 |
4.3.2 香港百子里公园 | 第98-101页 |
4.3.3 上海新天地 | 第101-104页 |
4.3.4“违章建筑” | 第104-108页 |
4.3.5“7-11” | 第108-11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5章 深圳南头古城公共空间改造构想 | 第112-141页 |
5.1 深圳南头古城公共空间现状 | 第112-121页 |
5.1.1 公共空间原则下南头古城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| 第112-113页 |
5.1.2 南头古城公共空间问卷调查及其分析总结 | 第113-121页 |
5.2 公共空间原则下的深圳南头古城公共空间改造 | 第121-140页 |
5.2.1 南头古城公共空间改造依据 | 第121页 |
5.2.2 南头古城公共空间改造方案 | 第121-14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40-141页 |
第6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141-146页 |
6.1 结语 | 第141-144页 |
6.2 展望 | 第144-1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49页 |
附录 | 第149-151页 |
致谢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