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
英文缩略词表 | 第7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2-14页 |
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| 第14-20页 |
1 病例来源 | 第14页 |
2 病例选择 | 第14-15页 |
2.1 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2.2 纳入标准 | 第14页 |
2.3 排除标准 | 第14-15页 |
2.4 剔除标准 | 第15页 |
2.5 脱落标准 | 第15页 |
2.6 中止标准 | 第15页 |
3 试验设计 | 第15-16页 |
3.1 试验类型 | 第15页 |
3.2 病例样本 | 第15页 |
3.3 随机分配 | 第15-16页 |
4 试验用药 | 第16页 |
4.1 药品提供单位 | 第16页 |
4.2 药物规格 | 第16页 |
4.3 药物成分 | 第16页 |
4.4 用药方式 | 第16页 |
4.5 药品分配 | 第16页 |
4.6 合并用药及治疗规定 | 第16页 |
4.7 药物处理 | 第16页 |
5 试验流程 | 第16-17页 |
5.1 基础治疗 | 第16页 |
5.2 导入期 | 第16-17页 |
5.3 治疗期 | 第17页 |
6 观察指标 | 第17页 |
6.1 一般指标 | 第17页 |
6.2 疗效性指标 | 第17页 |
6.3 安全性指标 | 第17页 |
7 操作与测定方法 | 第17页 |
7.1 一般指标的测定方法 | 第17页 |
7.2 眼科检查 | 第17页 |
8 疗效标准 | 第17-18页 |
8.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评价标准 | 第17页 |
8.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| 第17-18页 |
9 不良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 | 第18页 |
9.1 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程度分级 | 第18页 |
9.2 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医疗处理 | 第18页 |
10 安全性评价 | 第18页 |
11 质量控制 | 第18页 |
12 伦理学要求 | 第18页 |
13 统计学处理 | 第18-19页 |
14 技术路线图 | 第19-20页 |
第二部分 结果 | 第20-26页 |
1 试验病例的分布及完成情况 | 第20页 |
2 基线特征 | 第20-21页 |
3 疗效分析 | 第21-24页 |
4 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情况 | 第24-25页 |
5 安全性指标比较 | 第25-26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26-33页 |
1 中医对DR的认识 | 第26页 |
1.1 中医对DR病名的认识 | 第26页 |
1.2 中医病因病机 | 第26页 |
2 西医对DR发病机制的认识 | 第26-27页 |
3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的组方依据及临床应用 | 第27-29页 |
3.1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的组方依据 | 第27-28页 |
3.2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药物组成 | 第28页 |
3.3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| 第28-29页 |
3.4 当归补血汤的应用 | 第29页 |
4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| 第29页 |
5 疗效分析 | 第29-31页 |
5.1 研究的客观科学性 | 第29-30页 |
5.2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治疗DR的有效性 | 第30页 |
5.3 混杂因素分析 | 第30页 |
5.4 当归补血汤加味方治疗DR的疗效探讨 | 第30-31页 |
6 安全性分析 | 第31-32页 |
7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| 第32-33页 |
第四部分 结论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7页 |
附录A | 第37-39页 |
附录B | 第39-45页 |
附录C | 第45-47页 |
附录D | 第47-49页 |
附录E | 第49-51页 |
附录F | 第51-52页 |
附录G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文献综述 | 第54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