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3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9-2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| 第21-31页 |
1.3.1 森林生态水文效应研究理论 | 第21页 |
1.3.2 森林生态系统降水输入 | 第21-24页 |
1.3.3 森林生态系统水分输出 | 第24-27页 |
1.3.4 植被水分承载力 | 第27页 |
1.3.5 森林植被蒸散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1.3.6 水分利用效率 | 第27-28页 |
1.3.7 桉树人工林发展现状 | 第28-29页 |
1.3.8 桉树人工林水文研究 | 第29-31页 |
1.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1-35页 |
1.4.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| 第31-32页 |
1.4.2 研究目标 | 第32页 |
1.4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2-33页 |
1.4.4 技术路线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5-54页 |
2.1 试验区位置 | 第35页 |
2.2 南宁桉树站概况 | 第35-36页 |
2.3 试验材料 | 第36-38页 |
2.4 研究方法 | 第38-53页 |
2.4.1 林内小气候观测 | 第38页 |
2.4.2 林外小气候观测 | 第38-39页 |
2.4.3 穿透雨观测 | 第39-40页 |
2.4.4 树干茎流观测 | 第40-41页 |
2.4.5 林冠截留观测 | 第41页 |
2.4.6 径流观测 | 第41-43页 |
2.4.7 树干液流观测 | 第43-46页 |
2.4.8 饱和蒸气压亏缺计算 | 第46页 |
2.4.9 土壤储水量变化计算 | 第46-47页 |
2.4.10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蒸散计算 | 第47页 |
2.4.11 叶面积指数测定 | 第47-48页 |
2.4.12 Penman-Monteith模型简介与模拟方法 | 第48-51页 |
2.4.13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| 第51-53页 |
2.5 数据分析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林内与林外小气候特征 | 第54-63页 |
3.1 林内与林外的风速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| 第54-55页 |
3.2 林内与林外的气温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| 第55页 |
3.3 林内与林外的相对湿度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| 第55-56页 |
3.4 林内与林外的太阳总辐射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5 林内与林外的土壤温度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| 第57页 |
3.6 林内与林外的土壤体积含水率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7 南宁地区和试验区降水特征 | 第58-61页 |
3.7.1 南宁地区历时15年的降水特征 | 第58-59页 |
3.7.2 试验区近3年的降水特征 | 第59-60页 |
3.7.3 试验区的降水量级特征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8 讨论 | 第61-62页 |
3.9 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四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林冠降水再分配特征 | 第63-72页 |
4.1 穿透雨和穿透雨率特征分析 | 第63-64页 |
4.2 降水量级对穿透雨及穿透雨率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4.3 树干茎流特征分析 | 第67页 |
4.4 林冠截留及截留率特征 | 第67-68页 |
4.5 林冠截留的影响因子 | 第68-69页 |
4.6 讨论 | 第69-70页 |
4.7 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五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土壤储水和径流特征 | 第72-84页 |
5.1 土壤储水量变化特征 | 第73-74页 |
5.2 径流变化特征 | 第74-77页 |
5.3 前期土壤含水率对产流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5.4 降水产流滞后效应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5 径流持续时间分析 | 第79-80页 |
5.6 径流系数随月龄增长的变化趋势 | 第80-81页 |
5.7 讨论 | 第81-83页 |
5.8 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六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林冠蒸腾特征 | 第84-99页 |
6.1 不同季节典型晴天的林冠蒸腾日变化特征 | 第84-85页 |
6.2 不同天气的林冠蒸腾日变化特征 | 第85-86页 |
6.3 林冠蒸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 | 第86-87页 |
6.4 典型晴天环境因子对林冠蒸腾的影响 | 第87-96页 |
6.5 叶面积指数对林冠蒸腾的影响 | 第96页 |
6.6 讨论 | 第96-97页 |
6.7 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七章 尾巨桉中龄林的蒸散特征 | 第99-114页 |
7.1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的蒸散特征 | 第100-104页 |
7.1.1 土壤储水量变化特征 | 第100页 |
7.1.2 径流变化特征 | 第100页 |
7.1.3 蒸散总量变化特征 | 第100-104页 |
7.2 基于P-M模型的林分蒸散特征 | 第104-108页 |
7.2.1 日蒸散变化特征 | 第104-105页 |
7.2.2 月蒸散变化特征 | 第105-107页 |
7.2.3 季节和年际蒸散变化特征 | 第107-108页 |
7.3 基于水量平衡方程与P-M模型的蒸散比较 | 第108-109页 |
7.4 讨论 | 第109-113页 |
7.5 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第八章 尾巨桉中龄林水分利用效率简要分析 | 第114-119页 |
8.1 全树生物量特征 | 第114-115页 |
8.2 全树水分利用效率 | 第115-116页 |
8.3 木材生物量特征 | 第116页 |
8.4 水分-木材生产率特征 | 第116-117页 |
8.5 讨论与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19-124页 |
9.1 主要结论 | 第119-121页 |
9.2 讨论 | 第121-122页 |
9.3 展望 | 第122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43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43-144页 |
致谢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