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我国水资源现状 | 第13页 |
1.2 传统的高级氧化技术 | 第13-18页 |
1.2.1 Fenton氧化法 | 第14页 |
1.2.2 类Fenton氧化法 | 第14-15页 |
1.2.3 光催化氧化法 | 第15-16页 |
1.2.4 臭氧氧化法 | 第16页 |
1.2.5 电化学氧化法 | 第16-17页 |
1.2.6 超声氧化法 | 第17页 |
1.2.7 湿式氧化法 | 第17-18页 |
1.2.8 超临界水氧化法 | 第18页 |
1.3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 | 第18-22页 |
1.3.1 硫酸根自由基和过硫酸盐 | 第18-19页 |
1.3.2 过硫酸盐活化方法和机理 | 第19-22页 |
1.4 基于锰的非均相活化PMS氧化技术 | 第22页 |
1.4.1 锰氧化物/PMS体系 | 第22页 |
1.4.2 锰复合氧化物/PMS体系 | 第22页 |
1.5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2-25页 |
1.5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5页 |
第2章 MnO_2的制备和表征 | 第25-31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25-27页 |
2.1.1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| 第25-26页 |
2.1.2 MnO_2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1.3 方法及表征 | 第26-27页 |
2.2 样品的表征结果分析 | 第27-30页 |
2.2.1 XRD结果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2.2 SEM和TEM结果分析 | 第28页 |
2.2.3 SSA分析 | 第28-30页 |
2.3 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非均相MnO_2/PMS体系降解三苯甲烷染料的研究 | 第31-45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32-33页 |
3.1.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32页 |
3.1.2 实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1.3 分析方法 | 第33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44页 |
3.2.1 MnO_2的催化活性 | 第33-34页 |
3.2.2 PMS浓度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2.3 MnO_2投加量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2.4 温度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3.2.5 MG矿化率 | 第38-40页 |
3.2.6 MnO_2催化剂的稳定性 | 第40-41页 |
3.2.7 MG降解路线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3 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4章 非均相MnO_2/PMS体系降解咕吨染料的研究 | 第45-57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45-47页 |
4.1.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45-46页 |
4.1.2 实验方法 | 第46-47页 |
4.1.3 分析方法 | 第47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6页 |
4.2.1 MnO_2的催化活性 | 第47-48页 |
4.2.2 PMS浓度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2.3 MnO_2投加量影响 | 第49-51页 |
4.2.4 温度的影响 | 第51页 |
4.2.5 RhB矿化率 | 第51-52页 |
4.2.6 MnO_2催化剂的稳定性 | 第52-54页 |
4.2.7 RhB降解路线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3 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MnO_2活化PMS的机理分析 | 第57-62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57-58页 |
5.1.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57-58页 |
5.1.2 实验方法 | 第58页 |
5.1.3 分析方法 | 第58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61页 |
5.2.1 自由基捕获 | 第58-60页 |
5.2.2 活化机理分析 | 第60-61页 |
5.3 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结论 | 第62页 |
6.2 创新之处 | 第62-63页 |
6.3 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专利成果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