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9-13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四、文章的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涵义、依据与意义 | 第13-22页 |
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涵义 | 第13-15页 |
一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共识 | 第13-14页 |
二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品质 | 第14页 |
三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习惯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依据 | 第15-18页 |
一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:“大德”与“小德”的统一 | 第15-16页 |
二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提供了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 | 第16-17页 |
三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价值观的双向互动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意义 | 第18-22页 |
一、凝聚道德共识,抵制道德相对主义 | 第18-19页 |
二、砥砺道德品质,提升公民道德境界 | 第19-20页 |
三、养成道德习惯,矫正道德失范行为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境遇 | 第22-32页 |
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有利条件 | 第22-25页 |
一、中华民族具有遵道重德的伦理文化传统 | 第22-23页 |
二、国外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取得诸多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| 第23-24页 |
三、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社会制约条件 | 第25-27页 |
一、执法不严影响法律权威,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受损 | 第25-26页 |
二、具体政策一手软一手硬,道德建设的政策导向有误 | 第26-27页 |
三、规章制度不健全,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不力 | 第27页 |
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遭遇的突出道德问题 | 第27-32页 |
一、极端个人主义严重消解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| 第28-29页 |
二、拜金主义严重阻碍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| 第29-30页 |
三、官员腐败问题严重损害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基本路径 | 第32-39页 |
第一节 努力创新体制机制,夯实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利益基础 | 第32-34页 |
一、道德生成的社会制约因素 | 第32-33页 |
二、体制机制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众道德的重要保障 | 第33页 |
三、创新体制机制的具体方法:改善民生、创新制度 | 第33-34页 |
第二节 切实加强品格教育,促进核心价值观向大众道德的转化 | 第34-36页 |
一、品格教育:培养具有良好道德价值观的公民教育 | 第34-35页 |
二、品格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35-36页 |
三、品格教育的具体策略 | 第36页 |
第三节 广泛开展道德实践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生活 | 第36-39页 |
一、道德实践: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重要途径 | 第36-37页 |
二、社区生活: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端阵地 | 第37-38页 |
三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生活的基本方式 | 第38-39页 |
结束语 | 第39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