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 | 第11-14页 |
1.2.1 聚己内酯 | 第12页 |
1.2.2 聚乙交酯 | 第12-13页 |
1.2.3 聚丙交酯 | 第13-14页 |
1.2.4 聚丙交酯-乙交酯共聚物 | 第14页 |
1.3 刺激响应型抗肿瘤前药 | 第14-18页 |
1.3.1 氧化还原响应型抗肿瘤前药 | 第15-16页 |
1.3.2 pH响应型抗肿瘤前药 | 第16-17页 |
1.3.3 温敏型抗肿瘤前药 | 第17-18页 |
1.4 集治疗与诊断为一体的抗肿瘤诊疗体系 | 第18-20页 |
1.4.1 金纳米粒子在抗肿瘤诊疗体系中的运用 | 第19页 |
1.4.2 量子点在抗肿瘤诊疗体系中的运用 | 第19-20页 |
1.4.3 磁纳米粒子在抗肿瘤诊疗体系中的运用 | 第20页 |
1.5 本课题内容 | 第20-23页 |
1.5.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5.2 工作内容 | 第21-23页 |
第2章 氧化还原响应型抗肿瘤前药的制备与表征 | 第23-38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23-28页 |
2.2.1 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2.2 表征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2.3 具有还原响应性的抗肿瘤前药的制备 | 第25-27页 |
2.2.3.1 含叠氮基团的氧化还原性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2.3.2 聚丙交酯-己内酯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2.2.3.3 聚丙交酯-己内酯的侧羟基官能化 | 第26页 |
2.2.3.4 两亲性聚丙交酯-己内酯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2.3.5 聚合物-紫杉醇前药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2.2.4 聚合物-紫杉醇前药胶束的制备及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| 第27页 |
2.2.5 前药胶束的粒径及形貌表征 | 第27页 |
2.2.6 聚合物-紫杉醇前药的载药率测定 | 第27页 |
2.2.7 聚合物-紫杉醇前药的体外药物释放测试 | 第27-28页 |
2.2.8 载体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28页 |
2.2.9 紫杉醇-前药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| 第28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7页 |
2.3.1 具有还原响应性的抗肿瘤前药的制备 | 第28-33页 |
2.3.2 前药纯度和载药率测试 | 第33页 |
2.3.3 前药胶束的制备及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3.4 前药胶束的粒径及形貌表征 | 第34页 |
2.3.5 前药体外药物释放表征 | 第34-35页 |
2.3.6 药物载体生物相容性 | 第35-36页 |
2.3.7 前药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| 第36-3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具有量子点示踪功能的抗肿瘤纳米体系的制备与表征 | 第38-53页 |
3.1 引言 | 第38-39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39-43页 |
3.2.1 使用试剂 | 第39-40页 |
3.2.2 使用仪器 | 第40页 |
3.2.3 具有量子点示踪功能的抗肿瘤纳米体系的制备 | 第40-42页 |
3.2.3.1 聚乙二醇单甲醚-b-聚己内酯两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| 第40页 |
3.2.3.2 聚乙二醇单甲醚-b-聚己内酯-b-聚丙交酯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| 第40页 |
3.2.3.3 侧羧基官能化的三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| 第40-41页 |
3.2.3.4 聚合物前药的制备 | 第41页 |
3.2.3.5 侧羟基官能化的聚合物前药的制备 | 第41页 |
3.2.3.6 侧硫辛酸官能化的抗肿瘤前药的制备 | 第41页 |
3.2.3.7 具有量子点荧光示踪功能的抗肿瘤前药的制备 | 第41-42页 |
3.2.4 荧光光谱和紫外-可见光光谱表征 | 第42页 |
3.2.5 粒径、粒径分布及电位测试 | 第42页 |
3.2.6 载药率及量子点包裹率测试 | 第42页 |
3.2.7 体外药物释放测试 | 第42页 |
3.2.8 细胞毒性实验 | 第42页 |
3.2.9 细胞内吞实验 | 第42-43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52页 |
3.3.1 侧硫辛酸官能化的抗肿瘤前药的制备与表征 | 第43-46页 |
3.3.2 前药-量子点的光学表征及其量子点包裹率的计算 | 第46-47页 |
3.3.3 前药纯度、载药率及体外药物释放测试 | 第47-49页 |
3.3.4 粒径及形貌表征 | 第49-50页 |
3.3.5 mPEG-b-PCL-b-PCL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| 第50页 |
3.3.6 Prodrug-QDs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| 第50-51页 |
3.3.7 细胞内吞研究 | 第51-5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