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.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| 第10-11页 |
1.2 无机絮凝剂的分类与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1 聚铝类絮凝剂 | 第11页 |
1.2.2 聚铁类絮凝剂 | 第11-12页 |
1.2.3 其他类别的絮凝剂 | 第12页 |
1.3 有机絮凝剂分类与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3.1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| 第12页 |
1.3.2 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 | 第12-13页 |
1.3.3 微生物絮凝剂 | 第13-14页 |
1.4 复合絮凝剂的分类与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4.1 无机-无机复合型絮凝剂 | 第14-15页 |
1.4.2 无机-有机复合絮凝剂 | 第15页 |
1.4.3 新型复合型絮凝剂 | 第15-16页 |
1.5 PAFC与PAM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5.1 聚合氯化铝铁(PAFC)的研究 | 第16页 |
1.5.2 聚丙烯酰胺(PAM)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1.6 絮凝剂的混凝机理 | 第19-20页 |
1.7 KMnO_4预氧化强化混凝技术的应用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8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2.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| 第23-27页 |
2.1 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2.2 实验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3 分析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3.1 氧化铝含量的测定 | 第24-25页 |
2.3.2 氧化铁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3.3 碱基度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3.4 浊度的测定 | 第25页 |
2.3.5 COD的测定方法 | 第25-26页 |
2.3.6 XRD测定方法 | 第26页 |
2.3.7 IR测定方法 | 第26页 |
2.3.8 透射电镜测定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无机絮凝剂PAFC的改性及应用研究 | 第27-48页 |
3.1 实验方法 | 第27页 |
3.2 PAFC制备条件优化 | 第27-34页 |
3.2.1 不同Al/Fe制备的PAFC无机絮凝剂对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2.2 不同碱化度制备的PAFC无机絮凝剂对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2.3 不同制备温度合成的PAFC无机絮凝剂对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2.4 不同锰掺杂量制备的PAFC无机絮凝剂对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2.5 PAFC制备优化条件的正交实验 | 第33-34页 |
3.3 PAFC的性能测定及表征 | 第34-40页 |
3.3.1 PAFC的性能测定结果 | 第34-35页 |
3.3.2 PAFC的性能表征 | 第35-40页 |
3.4 实验制备PAFC产品的应用 | 第40-46页 |
3.4.1 对模拟废水的条件实验 | 第40-44页 |
3.4.2 实际应用 | 第44-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4.PAFC絮凝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| 第48-54页 |
4.1 PAFC絮凝机理分析 | 第48页 |
4.2 Al-Ferron络合比色法对PAFC中Al形态的分析及动力学方程的构建 | 第48-51页 |
4.2.1 制备温度及碱化度对合成的改性PAFC中Al形态分布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2.2 Al-Ferron络合反应动力学方程推导与构建 | 第50-51页 |
4.3 Alb-Ferron络合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| 第51-52页 |
4.3.1 不同碱化度条件对合成的PAFC的Al-Ferron络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.2 不同制备温度条件对合成的PAFC的Al-Ferron络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| 第5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5.PAFC- PAM絮凝剂的复配及应用研究 | 第54-59页 |
5.1 PAM溶液的配制 | 第54页 |
5.2 实验过程 | 第54-55页 |
5.3 实验表征 | 第55-58页 |
5.3.1 TEM图谱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3.2 XRD图谱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3.3 IR图谱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6.高锰酸钾强化混凝预处理的研究与应用 | 第59-63页 |
6.1 实验方法 | 第59页 |
6.2 条件优化实验 | 第59-61页 |
6.2.1 KMnO_4投加量对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6.2.2 KMnO_4预氧化时间对废水浊度去除率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7.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7.1 结论 | 第63-64页 |
7.2 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