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11超日债”违约事件案例分析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0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0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3-15页 |
1.2.3 文献评价 | 第15-16页 |
1.3 论文结构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5 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案例介绍 | 第18-26页 |
2.1 案例选择依据 | 第18-21页 |
2.1.1 发债主体所处行业的代表性 | 第18-20页 |
2.1.2 “11 超日债”的典型性 | 第20页 |
2.1.3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过程的完整性 | 第20-21页 |
2.1.4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的影响力 | 第21页 |
2.2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历程 | 第21-24页 |
2.2.1 “11 超日债”的发行 | 第21-23页 |
2.2.2 信用评级持续下降、预期违约 | 第23-24页 |
2.2.3 宣告违约 | 第24页 |
2.2.4 完成兑付 | 第24页 |
2.2.5 违约后续 | 第24页 |
2.3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总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分析 | 第26-40页 |
3.1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成因分析 | 第26-36页 |
3.1.1 企业债券违约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| 第26页 |
3.1.2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成因 | 第26-36页 |
3.2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效应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2.1 企业债券违约效应分析框架 | 第36-37页 |
3.2.2 “11 超日债”违约效应 | 第37-39页 |
3.3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案例启示 | 第40-44页 |
4.1 对债券市场监管的启示 | 第40-41页 |
4.1.1 债券发行和兑付监管 | 第40页 |
4.1.2 信息披露 | 第40页 |
4.1.3 构建企业破产偿债机制 | 第40-41页 |
4.1.4 完善违约惩罚制度 | 第41页 |
4.2 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启示 | 第41-42页 |
4.2.1 选择进入合适的行业 | 第41页 |
4.2.2 构建公司危机应对机制 | 第41-42页 |
4.3 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启示 | 第42页 |
4.3.1 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 | 第42页 |
4.3.2 建立投资者保护制度 | 第42页 |
4.4 对信用评级的启示 | 第42-43页 |
4.5 对媒体报道行为的启示 | 第43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