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财政、国家财政论文--中国财政论文

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历史变迁及制度重构

中文摘要第1-3页
Abstract第3-4页
中文文摘第4-7页
目录第7-10页
第1章 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·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0-11页
   ·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1-14页
     ·"双元财政"的理论溯源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关于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探索第12页
     ·国企分红的相关理论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关于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及使用去向的制度争议第13-14页
   ·研究方法与逻辑思路第14-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 ·逻辑思路第15-18页
第2章 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历史变迁第18-28页
   ·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刚性嬗变(1949—1977)第18-21页
     ·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(1949—1957)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大跃进时期(1958-1960)第19页
     ·国民经济调整时期(1961-1965)第19-20页
     ·"文化大革命"时期(1966—1977)第20-21页
   ·税利分流前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弹性调整(1978—1993)第21-23页
     ·第一次调整:企业基金制转向利润留成制(1978—1982)第21页
     ·第二次调整:两步利改税(1983—1985)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第三次调整:承包责任制(1986—1993)第22-23页
   ·税利分流:理顺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正确方向(1994—2011)第23-28页
     ·分税制背景下的税利分流(1994—2006)第23-24页
     ·重建央企利润上缴制度背景下的税利分流(2007至今)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税利分流是理顺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正确方向第25-28页
第3章 基于实证分析的视角审视现行体制的弊端及其掣肘因素第28-36页
   ·现行体制下关于国企利税的实证研究第29-32页
     ·国有资本收益占国企利润的比例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国内分红与海外分红的比较第30页
     ·国企留存利润的使用现状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国企红利的支出方向第31-32页
   ·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现行国企分红制度的弊端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国企分红的范围窄、比例低第32页
     ·国内分红与海外分红形成巨大反差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国企内部依然是高投资与高薪酬并存第33页
     ·利使用较少惠及民生第33页
   ·造成国企分红弊端的原因探析第33-36页
     ·制度试点的稳妥性决定了"适度、从低"的国企分红原则第33-34页
     ·国有上市公司缺乏连续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第34页
     ·"内部人控制"致使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难以保障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政府、国资委、国企间的利益博弈决定了红利的使用方向第35-36页
第4章 国内外运行模式借鉴第36-46页
   ·国外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模式的借鉴价值第36-40页
     ·美国的上交租赁费及直接分红模式第36页
     ·法国的高税高利模式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意大利的国家参与制模式第37-38页
     ·瑞典的分权管理模式第38-40页
   ·国内省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探索与实践第40-46页
     ·沪深模式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北京模式第41页
     ·武汉模式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江苏模式第42-46页
第5章 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的制度重构:基本框架与主体定位第46-58页
   ·制度架构第46-52页
     ·模式选择:以税利分流为基础构建国家与国企财政分配关系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刚性机制:扩大分红范围并提高分红比例第47-49页
     ·激励约束:设计有效机制以防范国企的利润规避行为第49页
     ·税利使用:实现国企与民生的正和博弈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制度耦合:建立健全国企纳税分红的配套政策措施第50-52页
   ·主体定位第52-58页
     ·政府的职能定位:宏观经济管理者及国有资产出资人第52-55页
     ·国资委的角色定位: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第55-56页
     ·国企的市场定位: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一般性企业第56-58页
结论第58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4-66页
致谢第66-68页
个人简历第68-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从公共品供给中的委托—代理关系看中国分税制改革
下一篇:加入GPA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--以福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