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符号对照表 | 第11-12页 |
| 缩略语对照表 | 第12-1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3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| 1.2 交叉偶极子天线的发展史及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| 1.2.1 交叉偶极子天线发展史 | 第15-16页 |
| 1.2.2 交叉偶极子天线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1页 |
| 1.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| 第21-23页 |
| 第二章 天线基础理论 | 第23-33页 |
| 2.1 天线的主要参数 | 第23-26页 |
| 2.1.1 天线的输入阻抗与隔离度 | 第23页 |
| 2.1.2 天线的方向图与天线的极化 | 第23-25页 |
| 2.1.3 天线的增益和天线的效率 | 第25-26页 |
| 2.2 天线宽频带的基本含义 | 第26页 |
| 2.3 偶极子天线基本理论 | 第26-31页 |
| 2.3.1 电偶极子基本理论 | 第26-29页 |
| 2.3.2 磁偶极子的基本理论 | 第29-31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| 第三章 宽带双极化平面交叉偶极子天线的设计与实现 | 第33-49页 |
| 3.1 类领结型宽带双极化平面交叉印刷偶极子天线的设计与仿真 | 第33-39页 |
| 3.1.1 具有T型槽结构的领结型平面交叉偶极子天线设计与仿真 | 第33-36页 |
| 3.1.2 加载弯折枝节开槽以及寄生贴片对天线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| 3.2 类领结型宽带双极化平面偶极子天线参数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3.2.1 天线主体介质板厚度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3.2.2 偶极子天线上缝隙长度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3.3 四叶草型宽带双极化平面交叉偶极子天线设计与仿真 | 第41-44页 |
| 3.3.1 天线结构 | 第41-43页 |
| 3.3.2 天线的S参数 | 第43页 |
| 3.3.3 天线的方向图和增益 | 第43-44页 |
| 3.4 四叶草型宽带双极化平面偶极子天线参数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3.4.1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度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| 第45页 |
| 3.4.2 天线主体到反射板之间的距离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3.5 天线实物的加工与测试 | 第46-47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第四章 加载方形贴片AMC结构的四叶草型平面交叉偶极子天线 | 第49-59页 |
| 4.1 AMC结构介绍 | 第49-50页 |
| 4.2 AMC结构相关理论 | 第50-51页 |
| 4.2.1 AMC结构表面阻抗分析 | 第50-51页 |
| 4.2.2 AMC结构反射相位分析 | 第51页 |
| 4.3 加载方形AMC结构的四叶草型平面交叉偶极子天线 | 第51-55页 |
| 4.3.1 天线结构 | 第52-53页 |
| 4.3.2 天线S参数 | 第53-54页 |
| 4.3.3 天线增益及方向图 | 第54-55页 |
| 4.4 加载方形贴片AMC结构的四叶草型平面交叉偶极子天线参数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4.4.1 AMC结构中方形贴片宽度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4.4.2 AMC结构中方形贴片间距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| 第56页 |
| 4.4.3 天线主体到反射面之间距离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|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5.1 工作总结 | 第59页 |
| 5.2 展望 | 第59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9页 |
| 致谢 | 第69-7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