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2页 |
(一)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9-10页 |
(三)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(四)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一、心理咨询行业准入一般理论问题概述 | 第12-19页 |
(一)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概念 | 第12-16页 |
1.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的内涵 | 第12-15页 |
2.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外延 | 第15-16页 |
(二)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特征 | 第16-19页 |
1. 与国内其他行业准入的相同点 | 第16-17页 |
2. 与国内其他行业准入的不同点 | 第17-19页 |
二、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现状 | 第19-26页 |
(一) 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准入制度概况 | 第19-21页 |
1. 心理咨询机构准入制度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 心理咨询人员准入制度概况 | 第20-21页 |
(二)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成文法依据 | 第21-24页 |
1. 相关全国性法律法规的产生及发展 | 第21-22页 |
2. 地方性关于心理咨询行业准入的法规及规章 | 第22-24页 |
(三)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发展趋势 | 第24-26页 |
1.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 | 第24页 |
2.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 | 第24-26页 |
三、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咨询行业准入先进经验及启示 | 第26-31页 |
(一)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咨询行业准入的经验 | 第26-30页 |
1. 美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准入制度概述 | 第26-27页 |
2. 英国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概况 | 第27-28页 |
3. 德国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概况 | 第28-29页 |
4. 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概况 | 第29-30页 |
(二)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0-31页 |
四、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| 第31-42页 |
(一)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缺少统一立法支持 | 第31-38页 |
1. 行业内主体的存在模式缺乏法律规定 | 第31-34页 |
2. 准入程序不具体 | 第34-35页 |
3. 咨询的技术过程立法缺位 | 第35-36页 |
4. 准入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 | 第36-37页 |
5. 人员准入门槛太低 | 第37-38页 |
(二) 心理咨询行业准入配套制度的缺失 | 第38-42页 |
1. 无转介制度 | 第38-39页 |
2. 无督导机制 | 第39页 |
3. 忽视行业协会的评估和监管 | 第39-40页 |
4. 有偿咨询无制度保障 | 第40页 |
5. 心理咨询机构的社会责任无制度化的实现途径 | 第40-42页 |
五、完善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建议 | 第42-52页 |
(一) 完善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| 第42-44页 |
1. 完善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| 第42-43页 |
2. 完善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可行性 | 第43-44页 |
(二) 完善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准入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 | 第44-49页 |
1. 宏观层面立法建议 | 第44-48页 |
2. 微观层面立法建议 | 第48-49页 |
(三) 完善心理咨询行业准入规则配套制度的建议 | 第49-52页 |
1. 利用行业协会协助准入监管 | 第49-50页 |
2. 完成准入监督的多元化模式选择 | 第50-51页 |
3. 将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| 第51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注释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