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8页 |
1、研究对象 | 第10-11页 |
1.1 文化的内涵 | 第10页 |
1.2 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 | 第10-11页 |
1.3 农村文化礼堂的内涵 | 第11页 |
2、选题缘由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3、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4、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页 |
5、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5-18页 |
一、建国以来中共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演变 | 第18-26页 |
1、开拓进取:毛泽东对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探索 | 第18-19页 |
1.1 确立农村文化教育的领导权 | 第18-19页 |
1.2 树立社会主义理想,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| 第19页 |
2、继往开来:邓小平对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 | 第19-21页 |
2.1 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| 第19-20页 |
2.2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3、与时俱进:江泽民对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 | 第21-22页 |
3.1 提出发展先进文化 | 第21页 |
3.2 突出农民教育的重要性 | 第21-22页 |
4、创新发展:胡锦涛对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 | 第22-23页 |
4.1 提出发展和谐文化的思想 | 第22-23页 |
4.2 突显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 | 第23页 |
4.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| 第23页 |
5、体制创新:习近平对农村文化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 | 第23-26页 |
5.1 重视“三农”问题 | 第24页 |
5.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| 第24页 |
5.3 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| 第24-25页 |
5.4“中国梦”的提出 | 第25-26页 |
二、改革开放以来永嘉县农村文化现状 | 第26-32页 |
1、永嘉县县域概况 | 第26-27页 |
2、改革开放以来永嘉县农村文化现状 | 第27-32页 |
2.1 农村文化生活的总体现状 | 第27-28页 |
2.2 传统民间文化的荒芜 | 第28-29页 |
2.3 农村文化主体的流失与文化传承的断裂 | 第29-32页 |
三、观念更新与文化重构: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 | 第32-48页 |
1、永嘉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现状 | 第32-33页 |
2、永嘉县农村文化礼堂的运作与效果 | 第33-36页 |
2.1 永嘉县农村文化礼堂的运作 | 第33-34页 |
2.2 永嘉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效果 | 第34-36页 |
2.2.1 有效整合了当地闲置的资源 | 第34页 |
2.2.2 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| 第34-35页 |
2.2.3 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| 第35-36页 |
3、永嘉县当前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36-41页 |
3.1 永嘉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3.1.1 农村文化礼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| 第36-37页 |
3.1.2 农村文化礼堂没有很好融入群众心里 | 第37页 |
3.1.3 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单调贫乏 | 第37-38页 |
3.1.4 农村文化礼堂与其他公共文化设施分工不明确 | 第38页 |
3.2 农村文化礼堂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| 第38-41页 |
3.2.1 当地政府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认识不足 | 第38-39页 |
3.2.2 农村人员的流动,为文化礼堂的建设增添了难度 | 第39-40页 |
3.2.3 祠堂功能转化较为困难 | 第40页 |
3.2.4 人才匮乏,队伍建设薄弱 | 第40-41页 |
4、永嘉县创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立足点与途径 | 第41-48页 |
4.1 充分提高认识,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| 第41-43页 |
4.2 因势利导,做好祠堂的功能转换 | 第43页 |
4.3 加强队伍建设 | 第43-44页 |
4.4 努力让农村文化礼堂发挥文化养老作用 | 第44-45页 |
4.5 挖掘特色,突出亮点与文化品牌 | 第45-48页 |
结语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附录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