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金属压力加工论文--轧制论文--轧制自动化论文

轧辊独立驱动的高速轧机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3页
    1.1 纺织器材的应用背景与研究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高速轧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速轧机的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高速轧机的发展趋势第10页
    1.3 钢丝圈轧制工艺与电气控制系统概述第10-11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与内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2页
    1.5 本文的创新点第12-13页
第二章 高速轧机轧辊驱动模式及张力控制策略分析第13-21页
    2.1 钢丝圈基片的生产工艺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钢丝圈生产过程工艺流程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钢丝圈基片轧制成型系统的工艺流程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成型工序的关键技术第14-15页
    2.2 轧辊驱动模式比较分析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传统轧辊机械驱动模式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改进型轧辊独立驱动模式第15-16页
    2.3 张力控制策略分析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传统张力控制方式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弹性浮辊张力控制模式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高速轧机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第18页
    2.4 各段传动系统控制与张力控制方案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放卷段张力控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无传感器轧制段张力控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收卷段张力控制第20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第三章 张力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与控制策略第21-36页
    3.1 放卷段张力分析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放卷段张力模型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放卷段张力控制策略第23-25页
    3.2 无传感器轧制段张力分析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轧制段张力模型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轧制段张力控制策略第27-29页
    3.3 收卷段张力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收卷段张力模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卷取控制策略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排距成型控制策略第31-33页
    3.4 张力控制模型仿真第33-3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四章 电气控制系统硬件设计第36-52页
    4.1 电气系统硬件选型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控制器选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电机选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变频器选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磁粉制动器选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旋转编码器选型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触摸屏选型第41页
    4.2 供电线路设计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PLC供电线路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变频器供电线路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伺服系统供电线路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磁粉制动器供电线路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总供电线路设计第44-45页
    4.3 高速轧机控制系统组成第45-46页
    4.4 PLC硬件设计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PLC地址分配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PLC外围接线图第47-48页
    4.5 变频器硬件设计第48-49页
    4.6 伺服系统硬件设计第49-51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51-52页
第五章 电气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运行结果第52-62页
    5.1 用户编程软件及指令第52页
    5.2 控制系统主程序流程图第52-54页
    5.3 PLC与外围设备通信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PLC与变频器的通信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PLC与伺服驱动器的通信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PLC与触摸屏的通信第56-57页
    5.4 触摸屏画面设计第57-60页
    5.5 运行结果与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2-63页
    6.1 研究总结第62页
    6.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第62-63页
致谢第63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67页
附录第67-73页
    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成果第67-68页
    附录2 开关部分控制系统主程序第68-70页
    附录3 硬件设计图第70-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BDNF信号通路在小鼠POCD中的作用及单肺通气患者潮气量对预后的影响
下一篇: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亚型的临床及分子病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