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页 |
一、网络诽谤的概述 | 第9-17页 |
(一) 网络诽谤的危害性 | 第9-10页 |
(二) 网络诽谤的概念及特征 | 第10-13页 |
1. 网络诽谤的主体多元化 | 第11页 |
2. 网络诽谤具有匿名性 | 第11页 |
3. 网络诽谤取证困难 | 第11-12页 |
4. 网络诽谤的影响范围大和广 | 第12页 |
5. 网络诽谤后果难以消除 | 第12-13页 |
(三) 网络诽谤的犯罪构成要件 | 第13-17页 |
1. 网络诽谤的犯罪主体 | 第13-15页 |
2. 网络诽谤的犯罪客体 | 第15页 |
3. 网络诽谤的犯罪主观方面 | 第15页 |
4. 网络诽谤的犯罪客观方面 | 第15-17页 |
二、国内外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现状 | 第17-23页 |
(一) 国外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现状 | 第17-21页 |
1. 英美法系 | 第17-19页 |
2. 大陆法系 | 第19-21页 |
(二) 我国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 立法现状 | 第21-23页 |
2. 实践现状 | 第23页 |
三、我国网络诽谤刑法规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23-32页 |
(一) 理论研究与普法宣传层面 | 第23-25页 |
(二) 立法层面 | 第25-29页 |
1. 网络诽谤立法滞后 | 第25页 |
2. 网络诽谤司法解释条款不清 | 第25-28页 |
3. 网络诽谤犯罪构成要件模糊 | 第28-29页 |
(三) 司法层面 | 第29-30页 |
1. 网络诽谤的地域管辖问题 | 第29页 |
2. 网络诽谤的举证责任问题 | 第29-30页 |
3. 网络诽谤的自诉转公诉问题 | 第30页 |
(四) 执法层面 | 第30-31页 |
(五) 其他配套制度 | 第31-32页 |
四、完善我国网络诽谤刑法规制的对策 | 第32-40页 |
(一) 加强网络言论自由理论研究与普法宣传 | 第32-33页 |
(二) 完善网络诽谤的刑法立法体系 | 第33-36页 |
1. 完善网络诽谤的刑法及司法解释 | 第33-34页 |
2. 明确网络诽谤的犯罪构成要件 | 第34-36页 |
(三) 完善网络诽谤的刑事司法制度 | 第36-38页 |
1. 明确管辖权的地域归属 | 第36-37页 |
2. 明确电子证据的审查与取得方式 | 第37页 |
3. 明确公诉与自诉的界限 | 第37-38页 |
(四) 完善网络诽谤的执法方式 | 第38页 |
(五) 完善网络诽谤刑法规制的配套制度 | 第38-40页 |
1. 建立上网登记制度 | 第38-39页 |
2.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| 第39页 |
3. 加快网络监测技术的发展 | 第39-40页 |
4. 加强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 | 第40页 |
五、结语 | 第40-42页 |
注释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