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华严寺辽代佛教造像艺术--薄伽教藏殿佛菩萨造像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一、引言 | 第9-10页 |
| 1.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1.3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| 1.4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0页 |
| 二、辽代崇佛缘由探析及传入途径 | 第10-12页 |
| 2.1 辽代崇佛缘由探析 | 第10-12页 |
| 2.2 佛教传入辽代的途径 | 第12页 |
| 三、下华严寺概况及佛教造像特征 | 第12-24页 |
| 3.1 下华严寺时代背景及概况 | 第12-14页 |
| 3.2 佛教造像特征解析 | 第14-24页 |
| 3.2.1 分组塑造 结构紧密 | 第14-18页 |
| 3.2.2 塑造精美 栩栩如生 | 第18-21页 |
| 3.2.3 匠心独具 体态各异 | 第21-23页 |
| 3.2.4 衣纹的独特性 | 第23-24页 |
| 四、与下华严寺同时代佛教造像之比较 | 第24-33页 |
| 4.1 与辽宁义县奉国寺佛教造像之比较 | 第24-27页 |
| 4.1.1 佛坛排布 | 第25页 |
| 4.1.2 塑造手法 | 第25-26页 |
| 4.1.3 莲座形制 | 第26-27页 |
| 4.2 与山西应县佛宫寺佛教造像之比较 | 第27-30页 |
| 4.2.1 表现形式 | 第29-30页 |
| 4.2.2 塑造手法 | 第30页 |
| 4.3 与蓟县独乐寺佛教造像之比较 | 第30-33页 |
| 4.3.1 观音菩萨 | 第30页 |
| 4.3.2 胁侍菩萨 | 第30-33页 |
| 五、下华严寺佛教造像独特性及价值 | 第33-35页 |
| 5.1 下华严寺佛教造像之独特性 | 第33-34页 |
| 5.2 下华严寺佛教造像之价值 | 第34-35页 |
| 结论 | 第35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7页 |
| 致谢 | 第37-38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作品目录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