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7页 |
一、研究缘起与意义 | 第7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7-12页 |
1. 对“网生代”电影的研究 | 第7-11页 |
2. 对社会流动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、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| 第13-14页 |
五、创新之处 | 第14-15页 |
六、关键概念的界定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“网生代”电影的勃兴与“逆袭”文化的生成背景 | 第17-30页 |
1. “网生代”电影产生的环境 | 第17-19页 |
2. “网生代”电影和“逆袭”文化的媒介背景 | 第19-24页 |
2.1 传者角度——创作理念的改变 | 第20-21页 |
2.2 传播方式——商业模式的转变 | 第21-22页 |
2.3 受众主导——电影气质的网络化转向 | 第22-24页 |
3. “网生代”电影与“逆袭”文化的社会背景 | 第24-30页 |
3.1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流动 | 第24-26页 |
3.2 “逆袭”与社会流动意识 | 第26-30页 |
第二章 “网生代”电影的叙事表达与修辞 | 第30-47页 |
1. 主题:底层人物的“逆袭” | 第31-36页 |
1.1 追寻梦想 | 第31-33页 |
1.2 回忆青春 | 第33-35页 |
1.3 情感归属 | 第35-36页 |
2. 人物:从“英雄”到“屌丝” | 第36-39页 |
2.1 形象类型的符号化 | 第37-38页 |
2.2 个性扁平化 | 第38-39页 |
3. 语言:“娱乐化”的视听语言 | 第39-47页 |
3.1 镜头语言 | 第40-43页 |
3.2 声音语言 | 第43-44页 |
3.3 对话语言 | 第44-47页 |
第三章 “网生代”电影的叙事特征与策略 | 第47-64页 |
1. 叙事特征:底层叙事的网络化处理 | 第48-57页 |
1.1 结构的碎片化 | 第49-51页 |
1.2 主体的草根化 | 第51-53页 |
1.3 类型的个人化 | 第53-57页 |
2. 叙事策略:鸡汤式的意识表达 | 第57-64页 |
2.1 “逆袭”叙事:阶层流动的文本体现 | 第57-60页 |
2.2 戏仿与拼贴:虚弱的阶层流动现实 | 第60-64页 |
第四章 “逆袭”的想象——“网生代”电影的文化归因 | 第64-71页 |
1. “网生代”电影青年亚文化现象 | 第64-68页 |
1.1 对现实问题的逃避 | 第65-66页 |
1.2 对认同感的追寻 | 第66-67页 |
1.3 对主流价值观的抵抗 | 第67-68页 |
2. “逆袭”的无力感 | 第68-71页 |
2.1 “逆袭”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 | 第68页 |
2.2 “逆袭”的狂欢性 | 第68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