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8-18页 |
1.1 选题依据和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目的 | 第8-9页 |
1.1.3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9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9-16页 |
1.2.1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9-13页 |
1.2.2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3-15页 |
1.2.3 文献简评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结构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结构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创新及不足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工伤职业康复制度与体面劳动理论概述 | 第18-23页 |
2.1 工伤职业康复制度 | 第18-20页 |
2.1.1 工伤职业康复及相关概念 | 第18页 |
2.1.2 工伤职业康复制度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2.1.3 建立工伤职业康复制度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2.2 体面劳动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 体面劳动理论对工伤职业康复制度的内在要求 | 第21-23页 |
2.3.1 为康复人员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 | 第21-22页 |
2.3.2 为工伤职工提供社会保护和社会保障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我国工伤职业康复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| 第23-32页 |
3.1 我国工伤职业康复制度的基本情况 | 第23-26页 |
3.1.1 工伤保险运行的基本情况 | 第23-24页 |
3.1.2 工伤职业康复制度的现状 | 第24页 |
3.1.3 工伤职业康复制度的模式 | 第24-26页 |
3.2.工伤职业康复制度面临的困境 | 第26-30页 |
3.2.1 工伤职业康复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 | 第26-28页 |
3.2.2 早期介入的制度设计不足 | 第28页 |
3.2.3 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分级补偿不合理 | 第28-29页 |
3.2.4 职业康复的后续管理亟待完善 | 第29-30页 |
3.3 工伤职业康复制度面临困境的成因 | 第30-32页 |
3.3.1 劳动者对经济补偿较为依赖 | 第30页 |
3.3.2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尊重不够 | 第30-31页 |
3.3.3 社会对劳动者的保障不充分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伤职业康复制度的经验借鉴 | 第32-36页 |
4.1 德国工伤职业康复制度介绍 | 第32-33页 |
4.2 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工伤职业康复制度介绍 | 第33-34页 |
4.3 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伤职业康复经验借鉴 | 第34-36页 |
4.3.1 立法层次高,执行力较强 | 第34页 |
4.3.2 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持 | 第34页 |
4.3.3 稳定资金保证,广泛社会参与 | 第34-35页 |
4.3.4 倡导早期介入,健全管理流程 | 第35-36页 |
第5章 我国工伤职业康复制度走出困境的对策建议 | 第36-43页 |
5.1 加强工伤职业康复的基础条件建设 | 第36-37页 |
5.1.1 建造工伤职业康复所需的场地、设备和工具 | 第36页 |
5.1.2 构建职业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| 第36-37页 |
5.2 试行工伤职业康复的早期介入 | 第37-39页 |
5.2.1 建立工伤事故快速反应机制 | 第37页 |
5.2.2 开辟行政确认的绿色通道 | 第37-38页 |
5.2.3 保障康复机构开展工作 | 第38页 |
5.2.4 采取有利的职业康复模式 | 第38-39页 |
5.3 树立正确的舆论和政策导向 | 第39-40页 |
5.3.1 做好工伤职业康复的宣传工作 | 第39页 |
5.3.2 落实先康复后评残的工作机制 | 第39-40页 |
5.4 落实职业康复评估和就业安置 | 第40-41页 |
5.4.1 落实职业康复服务评估 | 第40页 |
5.4.2 做好职工就业安置工作 | 第40-41页 |
5.5 总结我国工伤职业康复经验 | 第41-43页 |
5.5.1 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| 第41页 |
5.5.2 选择合适的康复模式 | 第41-43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附录 | 第46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