影子银行对我国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页 |
1.2.2 实际意义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创新点及不足 | 第15-17页 |
1.4.1 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1.4.2 不足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7-21页 |
2.1 关于影子银行定义及范围的文献综述 | 第17-18页 |
2.2 关于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原因的文献综述 | 第18页 |
2.3 关于影子银行对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 | 第18-21页 |
第三章 影子银行对产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21-33页 |
3.1 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特征 | 第21-23页 |
3.1.1 影子银行的定义及范围 | 第21-22页 |
3.1.2 影子银行的特征 | 第22-23页 |
3.2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| 第23-26页 |
3.2.1 金融抑制理论 | 第24页 |
3.2.2 金融创新理论 | 第24-25页 |
3.2.3 社会经济环境 | 第25-26页 |
3.3 影子银行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| 第26-29页 |
3.3.1 影子银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3.3.2 影子银行对三大产业的影响 | 第27-29页 |
3.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| 第29页 |
3.5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| 第29-33页 |
第四章 影子银行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33-56页 |
4.1 影子银行规模的测算 | 第33-36页 |
4.2 模型选择 | 第36页 |
4.3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| 第36-37页 |
4.4 实证分析 | 第37-54页 |
4.4.1 描述性统计分析 | 第37页 |
4.4.2 平稳性检验 | 第37-38页 |
4.4.3 VAR模型 | 第38-54页 |
4.5 实证结论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| 第56-60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6-57页 |
5.2 对策建议 | 第57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