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| 第13-15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2.2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 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 | 第17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7-19页 |
2.1.1 循环经济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1.2 能源效率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2 能源效率评价文献综述 | 第19-24页 |
2.2.1 单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文献综述 | 第19-20页 |
2.2.2 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文献综述 | 第20-24页 |
3 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造纸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| 第24-31页 |
3.1 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造纸企业能源利用现状 | 第24-28页 |
3.1.1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 | 第24页 |
3.1.2 单位吨纸产品耗能较高 | 第24-26页 |
3.1.3 能源循环利用率低 | 第26-28页 |
3.2 造纸企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2.1 能源消费结构 | 第28页 |
3.2.2 造纸企业规模 | 第28-29页 |
3.2.3 自产能源能力 | 第29页 |
3.2.4 技术装备水平 | 第29-30页 |
3.2.5 能源管理水平 | 第30页 |
3.2.6 环境规制强度 | 第30-31页 |
4 循环经济视角下我国造纸企业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1-45页 |
4.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31页 |
4.2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| 第31-38页 |
4.2.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| 第31-32页 |
4.2.2 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| 第32-33页 |
4.2.3 指标相关解释 | 第33-38页 |
4.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| 第38-41页 |
4.3.1 指标权重确定思路 | 第38-39页 |
4.3.2 基于AHP-熵的组合权重法 | 第39-41页 |
4.4 基于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| 第41-45页 |
4.4.1 现有评价模型概述 | 第41-42页 |
4.4.2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4.3 构建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| 第43-45页 |
5 我国造纸企业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| 第45-75页 |
5.1 样本选择与背景概述 | 第45-46页 |
5.1.1 样本企业选择 | 第45页 |
5.1.2 样本企业背景概述 | 第45-46页 |
5.2 指标数据来源 | 第46-47页 |
5.3 指标权重确定 | 第47-64页 |
5.3.1 层次分析法权重确定 | 第47-58页 |
5.3.2 熵权法权重确定 | 第58-62页 |
5.3.3 组合法权重确定 | 第62-64页 |
5.4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| 第64-71页 |
5.4.1 确定灰色系统 | 第64页 |
5.4.2 确定参考数列 | 第64-65页 |
5.4.3 确定灰色关联系数 | 第65-68页 |
5.4.4 确定灰色关联度及排序 | 第68-71页 |
5.5 评价结果分析 | 第71-75页 |
5.5.1 对目标层的评价分析 | 第71页 |
5.5.2 对准则层的评价分析 | 第71-75页 |
6 提升我国造纸企业能源效率的对策 | 第75-79页 |
6.1 加强循环经济建设和开发清洁生产机制 | 第75-76页 |
6.1.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| 第75页 |
6.1.2 回收利用废弃物以提高能源的循环利用率 | 第75页 |
6.1.3 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以注重环境保护实效 | 第75-76页 |
6.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改善造纸原料结构 | 第76页 |
6.2.1 开发可再生能源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| 第76页 |
6.2.2 发展林纸一体化以改善造纸原料结构 | 第76页 |
6.2.3 推广实施热点联产以提高能源自产能力 | 第76页 |
6.3 扩大企业规模经济和提高能源管理效率 | 第76-77页 |
6.3.1 积极实施企业兼并重组以淘汰落后产能 | 第76-77页 |
6.3.2 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以提高能源管理水平 | 第77页 |
6.3.3 加大能源管理资金投入以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| 第77页 |
6.4 加强技术装备水平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| 第77-79页 |
6.4.1 淘汰和改造低效产能设备以提升设备能耗水平 | 第77页 |
6.4.2 提高生产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| 第77-78页 |
6.4.3 走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建设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| 第78-79页 |
7 结论及展望 | 第79-81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79页 |
7.2 研究不足及展望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6页 |
附录A:造纸企业能源效率评价指标调查 | 第86-89页 |
附录B:造纸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水平调查 | 第89-90页 |
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0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