潍坊北部超采区地下水位预测与恢复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3.1 地下水数值模拟 | 第10-13页 |
1.3.2 地下水位恢复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5 技术路线图 | 第15-16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16-23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6-19页 |
2.1.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| 第16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16页 |
2.1.3 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 | 第16-17页 |
2.1.4 河流水系 | 第17-18页 |
2.1.5 气象条件 | 第18-19页 |
2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19-23页 |
2.2.1 人口 | 第19页 |
2.2.2 经济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.3 研究区近年经济发展指标 | 第20-23页 |
3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| 第23-44页 |
3.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| 第23-27页 |
3.1.1 含水层结构 | 第23页 |
3.1.2 含水层水力特征 | 第23-24页 |
3.1.3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| 第24-26页 |
3.1.4 观测井 | 第26-27页 |
3.1.5 研究区源汇项 | 第27页 |
3.2 地下水数学模型 | 第27-28页 |
3.3 地下水流模型 | 第28-44页 |
3.3.1 模型范围确定 | 第28页 |
3.3.2 网格的剖分 | 第28页 |
3.3.3 初始条件的确定 | 第28-30页 |
3.3.4 稳定流模拟 | 第30-35页 |
3.3.5 模型的识别阶段 | 第35-39页 |
3.3.6 模型的验证阶段 | 第39-42页 |
3.3.7 模型的适应性分析 | 第42-44页 |
4 地下水位恢复研究 | 第44-65页 |
4.1 预测方案设计 | 第44页 |
4.2 预测期源汇项确定 | 第44-46页 |
4.2.1 降水 | 第44-46页 |
4.2.2 地下水开采量 | 第46页 |
4.2.3 潜水蒸发 | 第46页 |
4.3 模型预测结果 | 第46-62页 |
4.3.1 方案一 | 第46-50页 |
4.3.2 方案二 | 第50-55页 |
4.3.3 方案三 | 第55-62页 |
4.4 方案对比 | 第62-65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5.1 结论 | 第65页 |
5.2 展望 | 第65-67页 |
6 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7 致谢 | 第73-74页 |
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