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工业论文--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--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--采收率研究论文

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百口泉油田乌尔禾组剩余油分布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6页
    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13-14页
    1.4 主要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5 创新点第15页
    1.6 完成工作量第15-16页
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第16-24页
    2.1 区域地质概况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层发育特征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区域构造特征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油藏特征第19-22页
    2.2 勘探开发现状第22-23页
    2.3 目前存在问题第23-24页
第三章 油藏地质模型及石油地质储量计算第24-31页
    3.1 乌尔禾组油藏地质模型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岩相模型的建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储层属性的随机建模第25-28页
    3.2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石油储量计算结果第29-31页
第四章 油藏工程评价研究第31-71页
    4.1 乌尔禾组油藏开发特征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乌尔禾组开发阶段与生产特征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油藏油水井产量结构分析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乌尔禾组油藏目前开发存在问题第36-37页
    4.2 注入状况分析第37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注水状况评价第37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注水开发动态评价第46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水驱动用状况分析与评价第51-52页
    4.3 采出状况评价第52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水驱采收率及水驱可采储量评价第52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储量动用状况第60-61页
    4.4 注采对应关系及连通性分析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注采动态对应状况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横向上的注入水流动方向及井间连通性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 4.5 注采井网研究第66页
    4.6 注采压力系统研究第66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合理地层压力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抽油井合理流压确定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合理注水量与注采比计算方法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油藏注采比的确定第69-71页
第五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第71-112页
    5.1 模拟器的选择第71页
    5.2 建立油藏模型第71页
    5.3 开发资料准备第71-76页
    5.4 百1井区乌尔禾组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第76-81页
    5.5 百1井区乌尔禾组剩余油分布研究第81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81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剩余油分布研究第91-92页
    5.6 百1井区乌尔禾组综合调整措施第92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完善井网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增加射孔及注水调整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分段开采、补孔及转注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5.6.4 方案组合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6.5 基于当前形势的方案优选第100-112页
第六章 主要认识与结论第112-114页
参考文献第114-120页
致谢第120-121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1页

论文共12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海拉尔盆地莫达木吉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热演化史研究
下一篇:白云凹陷晚渐新世—早中新世砂岩储层成岩演化—烃类充注过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