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、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凋落物量及动态研究 | 第10-11页 |
1.2.2 森林凋落物层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| 第11-12页 |
1.2.3 森林凋落物碳、氮归还量 | 第12-13页 |
1.2.4 森林凋落物水溶性碳、氮归还量 | 第13页 |
1.2.5 凋落物与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相关性 | 第13-15页 |
2 试验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| 第15-20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5页 |
2.2 试验地概况 | 第15-17页 |
2.3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2.4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.5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5.1 凋落物的采集与处理 | 第18页 |
2.5.2 凋落物持水特性测定 | 第18页 |
2.5.3 凋落物C、N的测定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5.4 土壤样品采集 | 第19页 |
2.5.5 土壤样品指标测定 | 第19页 |
2.5.6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19-20页 |
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组成及其数量动态特征 | 第20-27页 |
3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量与组成 | 第20-21页 |
3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量的月动态 | 第21-22页 |
3.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各组分的月动态 | 第22-24页 |
3.4 小结与讨论 | 第24-27页 |
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碳氮归还特征 | 第27-40页 |
4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有机碳及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特征 | 第27-29页 |
4.1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有机碳含量 | 第27-28页 |
4.1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| 第28-29页 |
4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全氮及水溶性氮含量特征 | 第29-32页 |
4.2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的全氮含量 | 第29-31页 |
4.2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水溶性氮含量 | 第31-32页 |
4.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C/N | 第32-33页 |
4.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有机碳及水溶性有机碳归还量 | 第33-35页 |
4.4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有机碳归还量 | 第33-34页 |
4.4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水溶性有机碳归还量 | 第34-35页 |
4.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全氮及水溶性氮归还量 | 第35-37页 |
4.5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氮归还量 | 第35-36页 |
4.5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水溶性氮含量 | 第36-37页 |
4.6 小结与讨论 | 第37-40页 |
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的持水特性 | 第40-49页 |
5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的持水特性 | 第40-47页 |
5.1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的现存量 | 第40页 |
5.1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的自然含水率 | 第40-41页 |
5.1.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的持水率 | 第41-43页 |
5.1.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的持水量 | 第43-45页 |
5.1.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的吸水速率 | 第45-47页 |
5.2 小结与讨论 | 第47-49页 |
6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评价及与凋落物的相关性 | 第49-58页 |
6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源涵养特性 | 第49-54页 |
6.1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 | 第49-50页 |
6.1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总孔隙度 | 第50页 |
6.1.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毛管孔隙度 | 第50-51页 |
6.1.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 | 第51-52页 |
6.1.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自然含水量 | 第52-53页 |
6.1.6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持水特性 | 第53-54页 |
6.2 凋落物与土壤水源涵养指标的相关性 | 第54-55页 |
6.3 小结与讨论 | 第55-58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1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58-60页 |
7.1.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组成及其数量动态特征 | 第58页 |
7.1.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碳氮归还特征 | 第58-59页 |
7.1.3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凋落物层的持水特性 | 第59页 |
7.1.4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评价及与凋落物的相关性 | 第59-60页 |
7.2 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