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本课题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情况概述 | 第9-11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思路 | 第11-12页 |
1.4 凡例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元代孟学概述 | 第14-26页 |
2.1 孟子地位进一步提升 | 第14-16页 |
2.2 著述宏富重在义理 | 第16-20页 |
2.3 南学北学兼宗朱熹 | 第20-26页 |
2.3.1 北方理学学派的孟学 | 第20-22页 |
2.3.2 南方理学学派的孟学 | 第22-26页 |
第3章 元代现存《孟子》著述考略 | 第26-46页 |
3.1 赵惠《孟子箋义纂要》三卷補遺一卷又續遺一卷 | 第26-28页 |
3.2 金履祥《孟子集注考证》七卷 | 第28-31页 |
3.3 胡炳文《孟子通》十四卷 | 第31-34页 |
3.4 詹道传《孟子纂箋》十四卷 | 第34-36页 |
3.5 张存中《孟子通正》二卷 | 第36-38页 |
3.6 程復心《孟子年谱》一卷 | 第38-40页 |
3.7 许谦《读孟子叢说》二卷 | 第40-43页 |
3.8 李公凯《附音傍训句解孟子》七卷 | 第43-44页 |
3.9 亡名氏《读晦庵孟子集解衍义》十四卷 | 第44-46页 |
第4章 元代亡佚《孟子》著述考略 | 第46-58页 |
4.1 李昶《孟子权衡遗说》五卷 | 第46-47页 |
4.2 杜瑛《孟子旁通》 | 第47-48页 |
4.3 许衡《孟子标题》 | 第48-49页 |
4.4 吴迂《孟子集注附錄》 | 第49页 |
4.5 吴迂《孟子冢记》一卷 | 第49-50页 |
4.6 吴迂《读孟子法》一卷 | 第50页 |
4.7 吴迂《孟子年谱》一卷 | 第50-51页 |
4.8 吴迂《论孟众记》 | 第51页 |
4.9 吴迂《论孟类次》 | 第51页 |
4.10 陈普《孟子纂图》 | 第51-52页 |
4.11 陈櫟《孟子训蒙口意》 | 第52-53页 |
4.12 夏侯尚玄《原孟》 | 第53-54页 |
4.13 吴莱《孟子弟子列传》二卷 | 第54-55页 |
4.14 李恕《孟子旁注》 | 第55-56页 |
4.15 亡名氏《孟子通解》十四卷 | 第56页 |
4.16 亡名氏《孟子衍义》 | 第56页 |
4.17 亡名氏《孟子旁解》七卷 | 第56-57页 |
4.18 亡名氏《孟子思问錄》一卷 | 第57-58页 |
结语 | 第58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