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DEM构建方法及精细表达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 梯田DEM表达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3 梯田相关特征信息表达及强化表达的其他方面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特点 | 第18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2 研究特点 | 第19-20页 |
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方法 | 第22-34页 |
2.1 实验样区及数据基础 | 第22-27页 |
2.1.1 实验样区选择 | 第22页 |
2.1.2 实验样区介绍 | 第22-26页 |
2.1.3 样区梯田特征 | 第26-27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7-31页 |
2.2.1 梯田信息强化表达 | 第27-28页 |
2.2.2 等高线隔断线及其地理意义 | 第28-30页 |
2.2.3 梯田DEM快速构建方法 | 第30页 |
2.2.4 基于田面边界的梯田DEM构建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3 技术路线 | 第31-33页 |
2.4 实验环境及支持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现有DEM数据梯田信息表达的不充分性及有效特征保留 | 第34-46页 |
3.1 现有DEM数据梯田信息表达不充分性定性研究 | 第34-36页 |
3.1.1 从数据生成过程探究现有DEM数据对真实梯田地表面的表达特点 | 第34-35页 |
3.1.2 以黄龙样区梯田为例探究等高线数据的分布特征 | 第35-36页 |
3.2 现有DEM数据梯田信息表达不充分性定量研究 | 第36-43页 |
3.2.1 基于等高线隔断线的现有等高线数据特征的探查分析 | 第36-41页 |
3.2.2 梯田分布区等高线隔断线统计特征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2.3 梯田区域等高线特征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3 现有DEM数据信息对梯田信息强化表达的有效特征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3.1 等高线数据对地表变化起伏趋势的保留 | 第43-44页 |
3.3.2 田面变化与现有DEM数据关系探讨 | 第44-4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基于梯田DEM构建梯田信息强化表达研究 | 第46-61页 |
4.1 实验相关数据 | 第46-47页 |
4.2 梯田DEM构建 | 第47-52页 |
4.2.1 快速梯田DEM构建 | 第47-49页 |
4.2.2 基于田面边界的梯田DEM构建 | 第49-52页 |
4.3 梯田DEM构建方法的Python实现 | 第52-58页 |
4.3.1 快速梯田DEM构建Pyhon脚本实现 | 第53-56页 |
4.3.2 基于田面边界的梯田DEM构建方法的Pyhon脚本实现 | 第56-58页 |
4.4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5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五章 不同梯田DEM构建方法的精度研究 | 第61-69页 |
5.1 基于“真实”梯田地表面5m分辨率DEM构建及特征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1.1 Hutchinson插值方法构建“真实”梯田表面 | 第61-62页 |
5.1.2 5m分辨率DEM数据的生成 | 第62页 |
5.1.3 5m分辨率DEM数据对梯田信息的表达 | 第62-63页 |
5.2 基于5m分辨率DEM数据的不同梯田DEM构建方法研究 | 第63-65页 |
5.2.1 快速梯田DEM构建 | 第63-65页 |
5.2.2 基于田面边界的梯田DEM构建 | 第65页 |
5.3 基于不同遥感影像信息的梯田DEM地形信息增强效果的比较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六章 面向田面宽度特征梯田信息强化表达研究 | 第69-77页 |
6.1 研究区域及样点采集 | 第69-70页 |
6.2 田面宽度与坡度数学关系的统计分析 | 第70-73页 |
6.3 田面宽度反演结果及分析 | 第73-74页 |
6.4 ISODATA分类及假彩色合成结果 | 第74-7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77-78页 |
7.1 结论与讨论 | 第77页 |
7.2 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