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| 第13-15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| 第15-16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量子通信理论基础 | 第17-31页 |
2.1 量子通信的量子力学基础 | 第17-22页 |
2.1.1 量子态 | 第17-19页 |
2.1.2 量子态的演化 | 第19页 |
2.1.3 测量与塌缩 | 第19-20页 |
2.1.4 非正交量子态的不可区分性 | 第20页 |
2.1.5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 | 第20-21页 |
2.1.6 量子不可克隆定理 | 第21-22页 |
2.2 常见的量子操作 | 第22-26页 |
2.2.1 单比特量子门 | 第22-23页 |
2.2.2 量子控制非门 | 第23-24页 |
2.2.3 U_(Bell)量子门与U_(unBell)量子门 | 第24-26页 |
2.3 量子纠缠 | 第26-28页 |
2.3.1 直积态与纠缠态 | 第26-27页 |
2.3.2 贝尔基测量 | 第27-28页 |
2.3.3 纠缠粒子的非定域关联性 | 第2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常见的量子技术和经典量子安全通信协议 | 第31-47页 |
3.1 常见的量子技术 | 第31-37页 |
3.1.1 量子隐形传输 | 第31-33页 |
3.1.2 量子纠缠转移 | 第33-34页 |
3.1.3 量子密集编码 | 第34-35页 |
3.1.4 纠缠纯化 | 第35-37页 |
3.2 经典量子安全通信协议 | 第37-45页 |
3.2.1 BB84协议 | 第37-39页 |
3.2.2 ping-pong协议 | 第39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基于控制码的单光子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 | 第47-63页 |
4.1 协议的基础准备 | 第47-49页 |
4.1.1 测量基 | 第47-48页 |
4.1.2 单光子Z基和X基 | 第48-49页 |
4.2 基于控制码的单光子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的过程 | 第49-55页 |
4.2.1 前期预处理阶段 | 第50-52页 |
4.2.2 编码阶段 | 第52-53页 |
4.2.3 解码阶段 | 第53-55页 |
4.3 实现原理 | 第55页 |
4.4 安全性讨论 | 第55-60页 |
4.5 分析与拓展 | 第60-61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第五章 基于混合粒子的量子安全直接通信协议 | 第63-79页 |
5.1 协议的基础准备 | 第63-65页 |
5.1.1 EPR纠缠对 | 第63-64页 |
5.1.2 混沌加密算法 | 第64-65页 |
5.2 协议的过程 | 第65-69页 |
5.2.1 前期预处理阶段 | 第66-67页 |
5.2.2 第一次传输及编码阶段 | 第67-68页 |
5.2.3 第二次传输及解码阶段 | 第68-69页 |
5.3 实现原理 | 第69-70页 |
5.4 安全性讨论 | 第70-77页 |
5.5 分析和拓展 | 第77-7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