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空高速弱小目标探测系统技术分析与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1.2.1 国外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比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7页 |
1.4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7-18页 |
1.5 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高速小目检测与信号积累 | 第19-36页 |
2.1 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1.1 提高S/N受使用性能制约 | 第19页 |
2.1.2 高速目标有效积累问题 | 第19-20页 |
2.1.3 杂波/干扰问题 | 第20页 |
2.2 长时间相干积累 | 第20-23页 |
2.2.1 Keystone变换 | 第21-22页 |
2.2.2 Radon-Fourier变换 | 第22-23页 |
2.3 TBD检测技术 | 第23-27页 |
2.3.1 基于动态规划的TBD算法 | 第24-25页 |
2.3.2 基于粒子滤波的TBD算法 | 第25-27页 |
2.4 分集技术 | 第27-31页 |
2.4.1 频率分集 | 第28-29页 |
2.4.2 极化分集 | 第29-31页 |
2.5 自适应匹配波形设计 | 第31-35页 |
2.5.1 最大信噪比准则波形设计 | 第32-33页 |
2.5.2 基于信息论的波形设计 | 第33-35页 |
2.6 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高速小目标探测主要雷达体制 | 第36-46页 |
3.1 多功能相控阵雷达 | 第36-40页 |
3.1.1 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原理 | 第36-38页 |
3.1.2 多功能相控阵 | 第38页 |
3.1.3 发展趋势 | 第38-40页 |
3.2 MIMO雷达 | 第40-42页 |
3.2.1 MIMO雷达基本原理 | 第40-41页 |
3.2.2 MIMO雷达研究发展动态 | 第41-42页 |
3.3 认知雷达 | 第42-44页 |
3.3.1 认知雷达的基本原理 | 第43-44页 |
3.3.2 认知雷达研究现状 | 第44页 |
3.4 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小目标探测系统分析 | 第46-72页 |
4.1 目标特性分析 | 第46-55页 |
4.1.1 RCS仿真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1.2 目标运动特性仿真 | 第50-54页 |
4.1.3 目标径向特征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2 系统指标需求分析 | 第55-61页 |
4.2.1 作用距离与反应时间 | 第55-58页 |
4.2.2 精度 | 第58-60页 |
4.2.3 覆盖空域 | 第60页 |
4.2.4 改善因子需求 | 第60-61页 |
4.3 难点及解决措施 | 第61-67页 |
4.3.1 弱小目标检测问题 | 第61-63页 |
4.3.2 强杂波问题 | 第63-64页 |
4.3.3 多径问题 | 第64-65页 |
4.3.4 目标识别问题 | 第65-66页 |
4.3.5 ECCM问题 | 第66-67页 |
4.4 雷达工作体制选择 | 第67-71页 |
4.4.1 体制比较 | 第67-69页 |
4.4.2 体制选择 | 第69-71页 |
4.5 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五章 小目标探测系统设计 | 第72-92页 |
5.1. 系统组成 | 第72-73页 |
5.2 工作原理 | 第73-76页 |
5.3 主要指标设计与分析 | 第76-91页 |
5.3.1 威力估算 | 第76-78页 |
5.3.2 改善因子估算 | 第78-80页 |
5.3.3 精度分析 | 第80-85页 |
5.3.4 PRF设计 | 第85-86页 |
5.3.5 工作模式设计 | 第86-91页 |
5.4 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六章 关键技术验证及缩比样机测试情况 | 第92-101页 |
6.1 关键技术验证仿真 | 第92-96页 |
6.1.1 TBD技术仿真验证结果 | 第92-94页 |
6.1.2 目标识别技术验证结果 | 第94-96页 |
6.2 缩比样机实测数据 | 第96-100页 |
6.2.1 宽带天线验证结果 | 第96-97页 |
6.2.2 宽带T/R组件验证结果 | 第97页 |
6.2.3 其它子系统 | 第97-98页 |
6.2.4 缩比样机静态测试结果 | 第98-100页 |
6.3 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| 第101-103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101-102页 |
7.2 后续工作展望 | 第102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