宽幅相机一体化焦面二维调整机构设计与精度分析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论文章节安排 | 第20-23页 |
1.3.1 课题的来源 | 第20页 |
1.3.2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3.3 研究内容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影响像质因素及常用焦面调整方式 | 第23-33页 |
2.1 引言 | 第23页 |
2.2 影响像质的因素 | 第23-26页 |
2.3 常用焦面调整方式 | 第26-32页 |
2.3.1 常用的调焦方式 | 第27页 |
2.3.2 常用的调偏流方式 | 第27-29页 |
2.3.3 焦面调整方案的选择 | 第29-32页 |
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焦面调整机构设计 | 第33-45页 |
3.1 调焦范围和调偏流角度的确定 | 第33-35页 |
3.1.1 成像系统允许的最大离焦量 | 第33-34页 |
3.1.2 偏流角的计算 | 第34-35页 |
3.2 调整机构的设计 | 第35-42页 |
3.2.1 调焦单元的设计 | 第35-41页 |
3.2.2 调偏流单元的设计 | 第41-42页 |
3.3 焦面调整机构的结构及设计指标 | 第42-4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焦面调整机构精度分析 | 第45-61页 |
4.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4.2 调焦单元的精度分析 | 第46-50页 |
4.2.1 调焦单元的定位精度 | 第47页 |
4.2.2 调焦单元传动误差来源 | 第47-48页 |
4.2.3 调焦单元误差传递函数的建立 | 第48-50页 |
4.3 调偏流单元的精度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3.1 调偏流单元传动误差来源 | 第51-52页 |
4.3.2 调偏流单元误差传递函数的建立 | 第52-53页 |
4.4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误差计算 | 第53-59页 |
4.4.1 蒙特卡洛法 | 第53页 |
4.4.2 误差传递函数的求解 | 第53-5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5章 一体化焦面二维调整机构试验验证 | 第61-89页 |
5.1 引言 | 第61页 |
5.2 焦面调整机构运动精度检测 | 第61-80页 |
5.2.1 调焦单元检测 | 第61-72页 |
5.2.2 调偏流单元检测 | 第72-80页 |
5.3 振动试验 | 第80-86页 |
5.3.1 试验目的 | 第80页 |
5.3.2 试验装置及过程 | 第80-82页 |
5.3.3 测试结果 | 第82-8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6-89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6.1 结论 | 第89-90页 |
6.2 本文创新点 | 第90页 |
6.3 展望 | 第90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| 第95-97页 |
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| 第97-99页 |
致谢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