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1.1 白背飞虱的危害概况 | 第11页 |
1.2 国内白背飞虱研究进展 | 第11-17页 |
1.2.1 我国白背飞虱迁飞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2.2 白背飞虱迁飞轨迹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3 分子标记技术在昆虫迁飞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7页 |
1.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1.4.2.1 四川稻区白背飞虱种群时空动态规律 | 第18-19页 |
1.4.2.2 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及迁飞路径研究 | 第19页 |
1.4.2.3 四川稻区白背飞虱遗传多样性研究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2012年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虫源地分析及迁入路径探讨 | 第20-35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3页 |
2.1.1 资料来源 | 第20-21页 |
2.1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2.1.2.1 划分迁入峰 | 第21页 |
2.1.2.2 轨迹分析与参数设置 | 第21-23页 |
2.1.2.3 风场分析 | 第23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2页 |
2.2.1 白背飞虱灯下虫情时空动态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.2 四川地区白背飞虱主要迁入峰期和峰次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2.3 虫源地分析 | 第25-29页 |
2.2.4 虫源地分布与高空风向频率的关系 | 第29-31页 |
2.2.5 白背飞虱迁入四川盆地的时间及主要路径 | 第31-32页 |
2.3 结论与讨论 | 第32-35页 |
第三章 四川叙永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与气象背景研究 | 第35-48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页 |
3.1.1 资料来源 | 第36页 |
3.1.2 研究方法 | 第36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4页 |
3.2.1 叙永白背飞虱迁入的特征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2.1.1 白背飞虱灯下始见日 | 第37页 |
3.2.1.2 白背飞虱早期灯诱虫量的年际变化 | 第37-39页 |
3.2.2 叙永白背飞虱虫源地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2.3 气象背景 | 第42-44页 |
3.2.3.1 白背飞虱迁入期的风场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2.3.2 白背飞虱迁入的气象背景 | 第44页 |
3.3 讨论 | 第44-48页 |
第四章 四川稻区白背飞虱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48-57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1.1 试验材料 | 第48页 |
4.1.2 白背飞虱DNA的提取与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扩增 | 第48-49页 |
4.1.3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 | 第49页 |
4.1.4 数据处理 | 第49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4页 |
4.2.1 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50页 |
4.2.2 遗传相似性与聚类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2.2.1 遗传相似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4.2.2.2 聚类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2.3 白背飞虱遗传结构分析 | 第53页 |
4.2.4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3 讨论 | 第54-57页 |
4.3.1 白背飞虱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54页 |
4.3.2 白背飞虱遗传结构和遗传分化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.3 聚类分析 | 第55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