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苑区换热站节能改造项目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我国集中供热发展历史 | 第11-12页 |
1.2.2 我国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3 我国集中供热发展趋势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我国集中供热与国外的差距 | 第14-15页 |
1.4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4.1 能源发展需求 | 第15-16页 |
1.4.2 环境保护需求 | 第16页 |
1.5 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第2章 换热站构造及供热系统运行调节 | 第19-27页 |
2.1 集中供热简述 | 第19页 |
2.1.1 集中供热的组成部分 | 第19页 |
2.2 换热站的组成与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3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 | 第20-21页 |
2.3.1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意义 | 第20页 |
2.3.2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4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的数学模型 | 第21-26页 |
2.4.1 不同调节模式下的调节模型 | 第24-2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换热站节能改造项目 | 第27-37页 |
3.1 工程背景 | 第27-31页 |
3.1.1 热源部分 | 第28页 |
3.1.2 热网部分 | 第28-29页 |
3.1.3 换热站现有各部分结构及用处 | 第29-31页 |
3.2 换热站节能改造项目 | 第31-33页 |
3.2.1 现在集中供热系统出现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3.3 换热站节能改造方案和技术措施 | 第33-34页 |
3.3.1 换热站节能方案改造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4 换热站节能改造方案所需要的设备 | 第34-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换热站节能改造的具体控制方案 | 第37-55页 |
4.1 二次侧供回水温度控制方案 | 第37-41页 |
4.1.1 时间段的划分 | 第37-40页 |
4.1.2 换热站二次侧供回水温度值得设定 | 第40-41页 |
4.2 换热站一次侧电动调节阀的控制调节方案 | 第41-45页 |
4.2.1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 | 第42页 |
4.2.2 调节阀的理想流量特性 | 第42页 |
4.2.3 调节阀的工作流量特性 | 第42-45页 |
4.3 换热站循环泵的控制方案 | 第45-47页 |
4.3.1 循环泵的控制方式 | 第46页 |
4.3.2 压差控制点的选取 | 第46-47页 |
4.3.3 循环水量的控制 | 第47页 |
4.4 换热站补水泵控制方案 | 第47-48页 |
4.5 公司员工要求 | 第48-49页 |
4.6 节能改造方案实施后的节能分析 | 第49-53页 |
4.6.1 变频器节能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6.2 采用变频调节循环泵的能耗计算 | 第51-53页 |
4.6.3 方案实施后采暖期耗煤量的分析 | 第53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5章 换热站节能改造节能效果与效益分析 | 第55-65页 |
5.1 换热站节能改造分析 | 第55-56页 |
5.2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2.1 处理措施与建议 | 第57页 |
5.3 换热站节能改造效益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3.1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57-58页 |
5.3.2 社会效益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4 发展建议 | 第59-63页 |
5.4.1 分时分区控制的节能效益分析 | 第61-63页 |
5.4.2 分时分区控制的经济效益分析 | 第63页 |
5.4.3 分时分区控制的社会效益分析 | 第6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