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动物医学(兽医学)论文--兽医基础科学论文--家畜寄生虫学论文

钝刺血蜱共生菌和肩突硬蜱病原菌的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综述第12-26页
    1.1 昆虫体内共生菌研究概况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共生菌种类及特征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共生菌的功能第13-15页
    1.2 蜱类共生菌研究概况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蜱类共生菌种类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蜱类共生菌功能第16-17页
    1.3 共生菌分子生态学研究技术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细菌 16S rRNA基因文库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DNA指纹技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实时定量PCR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高通量测序技术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基因组学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1.4 蜱传病原体研究概况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螺旋体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斑点热群立克次氏体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考克斯氏体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埃立克体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无形体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病毒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7 细菌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8 原生动物第23-24页
    1.5 蜱传疾病的防控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个人防护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动物防护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环境防护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其他蜱类防治措施第25-26页
第二章 钝刺血蜱体内微生物群落分析及共生菌检测第26-42页
    2.1 前言第26页
    2.2 材料与方法第26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钝刺血蜱的野外采集与实验室繁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钝刺血蜱体内细菌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(PCR-RFLP)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构建系统发育树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检测共生菌生物学特性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观察共生菌形态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检测蜱类其他属共生菌第35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钝刺血蜱体内微生物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共生菌的鉴定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共生菌形态观察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其他蜱类共生菌的检测第39-40页
    2.4 讨论与小结第40-42页
第三章 共生菌FLEs-Hd与钝刺血蜱发育和繁殖的关系第42-62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42页
    3.2 材料与方法第42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材料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器材和试剂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DNA的提取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荧光实时定量PCR引物的设计与验证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荧光实时定量PCR第44-46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46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标准曲线建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构建溶解曲线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FLEs-Hd在钝刺血蜱整个发育期的密度变化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FLEs-Hd在钝刺血蜱繁殖期各组织中的密度变化第53-57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FLEs-Hd在钝刺血蜱整个发育期的密度变化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FLEs-Hd在钝刺血蜱繁殖期各组织中的密度变化第59-60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60-62页
第四章 肩突硬蜱探寻行为及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率的检测第62-72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62页
    4.2 材料与方法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实验材料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肩突硬蜱探寻行为检测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肩突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的检测第64-66页
    4.3 结果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肩突硬蜱中探寻行为检测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肩突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率检测第67-69页
    4.4 讨论与小结第69-72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2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97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第97-98页
致谢第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从《刘天华即兴曲三首》和《山东风俗组曲》看崔世光钢琴音乐创作
下一篇:西藏血蜱种群动态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