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3 选题依据 | 第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理论基础 | 第16-21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1.1 城市与农村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3 治安与治安管理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1.4 城市居民、农村居民、流动人口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1.5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2 相关主要理论 | 第17-21页 |
2.2.1 社会控制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2 公共安全理论 | 第18页 |
2.2.3 治安承包理论 | 第18页 |
2.2.4 结构-功能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5“相对剥夺”理论 | 第19页 |
2.2.6 外部归因理论 | 第19页 |
2.2.7 长尾理论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治安现状及问题 | 第21-29页 |
3.1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治安现状 | 第21-23页 |
3.1.1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治安现状 | 第21-22页 |
3.1.2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的拆迁征地使其治安秩序失衡 | 第22-23页 |
3.2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3-29页 |
3.2.1 部分治安管理缺失 | 第23-24页 |
3.2.2 村级基层政权治安组织作用弱化 | 第24-25页 |
3.2.3 农村失地人群引发治安事件 | 第25-26页 |
3.2.4 流动人口引发诸多治安问题 | 第26-27页 |
3.2.5 农村社会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| 第27页 |
3.2.6 黑恶势力死灰复燃影响社会治安稳定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治安问题的主要特点 | 第29-39页 |
4.1 区域内违法犯罪类型新型化、智能化、隐蔽化 | 第29-30页 |
4.2 区域内违法犯罪人员呈年轻化趋势 | 第30-34页 |
4.2.1 区域内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| 第30-31页 |
4.2.2 区域内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| 第31-34页 |
4.3 群体性事件急剧增多,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 | 第34-35页 |
4.4 违法犯罪手段极端,国外不明身份势力插手国内事务 | 第35-36页 |
4.5 盗、骗手段案件高发 ,赌博、吸毒丑恶现象日益加剧 | 第36页 |
4.6 居民对政府解决治安突出问题期望值呈下降趋势 | 第36-37页 |
4.7 流动人口犯罪扩散 | 第37-39页 |
第5章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治安问题的成因分析 | 第39-45页 |
5.1 社会因素 | 第39-41页 |
5.2 城乡结合部失地人口因素 | 第41页 |
5.3 流动人口自身因素 | 第41-43页 |
5.4 城市人文关怀缺失,社会管理教育出现偏差 | 第43-45页 |
第6章 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的主要对策 | 第45-51页 |
6.1 加强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治安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 | 第45页 |
6.2 大力加强对杭州市城乡结合部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和行业管理力度 | 第45-48页 |
6.3 要进一步完善情报信息与社会预警机制 | 第48-49页 |
6.4 加强城乡结合部精神文明建设、法治文化教育宣传 | 第49页 |
6.5 加强城乡结合部域内人口的社会保障建设 | 第49-50页 |
6.6 创新管理模式,构筑城乡结合部立体治安防控体系 | 第50-51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4-55页 |
后记和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