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阳地区配电系统可行性研究
| 摘要 | 第8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3 配电系统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配电系统可行性研究理论概述 | 第14-30页 |
| 2.1 配电系统的基础方法 | 第15-17页 |
| 2.1.1 评估方法的改进算法 | 第16页 |
| 2.1.2 评估方法的新型算法及新思想 | 第16-17页 |
| 2.2 可行性评估的数字模型 | 第17-23页 |
| 2.2.1 元件的可行性 | 第17-18页 |
| 2.2.2 元件的可行性模型 | 第18-21页 |
| 2.2.3 简单系统的可行性模型 | 第21-23页 |
| 2.3 配电系统可行性评估的指标 | 第23-28页 |
| 2.3.1 元件可行性指标 | 第23-25页 |
| 2.3.2 负荷点可行性指标 | 第25页 |
| 2.3.3 系统可行性指标 | 第25-28页 |
| 2.4 配电系统可行性评估的方法 | 第28-30页 |
| 2.4.1 故障模式后果分析法 | 第28-29页 |
| 2.4.2 原始数据 | 第29-30页 |
| 第3章 济阳地区配电结构可行性关系分析 | 第30-56页 |
| 3.1 济阳地区配电系统情况 | 第30-33页 |
| 3.1.1 济阳地区10kV配电系统概况 | 第30-32页 |
| 3.1.2 济阳地区配电网络的结构现状 | 第32-33页 |
| 3.2 济阳地区配电可行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3.3 计算条件及原始数据选择 | 第34-35页 |
| 3.3.1 计算条件 | 第34页 |
| 3.3.2 原始数据选择 | 第34-35页 |
| 3.4 模型一设备故障的可行性分析 | 第35-45页 |
| 3.5 模型二设备故障的可行性分析 | 第45-51页 |
| 3.6 可行性指标结果分析 | 第51-54页 |
| 3.7 结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| 3.7.1 开关装置对可行性指标的影响 | 第54页 |
| 3.7.2 设备故障的指标比较 | 第54-56页 |
| 第4章 济阳地区电网系统可行性分析 | 第56-64页 |
| 4.1 济阳地区配网历史运行数据的分析 | 第56-59页 |
| 4.1.1 气候因素故障分析及对策 | 第56-57页 |
| 4.1.2 外力因素故障分析及对策 | 第57-58页 |
| 4.1.3 用户影响故障分析及对策 | 第58-59页 |
| 4.2 济阳地区供电可行性提高的措施 | 第59-64页 |
| 4.2.1 提高供电可行性的技术措施 | 第59-62页 |
| 4.2.2 提高供电可行性的组织措施 | 第62-64页 |
| 第5章 结论 | 第64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附件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