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50页 |
1.1 引言 | 第16页 |
1.2 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现状 | 第16-28页 |
1.2.1 单层氧化物透明导电薄膜 | 第18-21页 |
1.2.2 金属纳米线及纳米网格结构透明导电薄膜 | 第21-25页 |
1.2.3 碳纳米材料透明导电薄膜 | 第25-28页 |
1.3 金属基多层复合结构透明导电薄膜 | 第28-36页 |
1.3.1 金属基多层膜结构透明导电薄膜的优点 | 第29-30页 |
1.3.2 金属基多层膜结构用作透明电极的不足 | 第30-33页 |
1.3.3 金属基多层膜结构透明导电薄膜研究现状 | 第33-36页 |
1.4 透明导电薄膜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 | 第36-38页 |
1.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38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50页 |
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实验方法 | 第50-66页 |
2.1 技术路线图 | 第50-51页 |
2.2 薄膜电极的制备方法 | 第51-55页 |
2.2.1 溅射镀膜 | 第51-53页 |
2.2.2 薄膜厚度测量与校正 | 第53-55页 |
2.3 微掺杂Cu薄膜表征 | 第55-58页 |
2.3.1 表面形貌——FESEM,AFM | 第55-56页 |
2.3.2 化学成分——XPS,SIMS | 第56-57页 |
2.3.3 结构与应力表征——XRD,TEM | 第57-58页 |
2.4 透明电极性能测试 | 第58-61页 |
2.4.1 光学性能 | 第58-59页 |
2.4.2 电学性能 | 第59-60页 |
2.4.3 电极稳定性 | 第60-61页 |
2.5 电池制备与性能测试 | 第61-65页 |
2.5.1 电池的制备 | 第61-62页 |
2.5.2 光电性能测试——J-V征曲线,电池效率,弯曲试验 | 第62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6页 |
第三章 ZnO/Cu(O)/ZnO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| 第66-86页 |
3.1 引言 | 第66页 |
3.2 微掺杂Cu(O)薄膜表征 | 第66-73页 |
3.2.1 Cu(O)薄膜表面形貌演化 | 第68-71页 |
3.2.2 Cu(O)薄膜结构表征 | 第71-73页 |
3.3 ZnO/Cu(O)/ZnO薄膜电极性能分析 | 第73-77页 |
3.3.1 光学透过率 | 第73-75页 |
3.3.2 导电率 | 第75-77页 |
3.4 采用ZnO/Cu(O)/ZnO电极的电池性能的研究 | 第77-82页 |
3.4.1 不同类型电极性能比较 | 第77-79页 |
3.4.2 ZnO厚度的优化 | 第79-81页 |
3.4.3 电池稳定性测试 | 第81-8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6页 |
第四章 ZnO/Cu(N)/ZnO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| 第86-106页 |
4.1 引言 | 第86页 |
4.2 微掺杂Cu(N)薄膜表征 | 第86-93页 |
4.2.1 Cu(N)薄膜表面形貌演化 | 第87-91页 |
4.2.2 Cu(N)薄膜结构表征及集群合并过程的机理分析 | 第91-93页 |
4.3 ZnO/Cu(N)/ZnO电极光电性能 | 第93-98页 |
4.3.1 光学性能 | 第93-96页 |
4.3.2 导电性能 | 第96-98页 |
4.4 采用ZnO/Cu(N)/ZnO电极的电池性能的研究 | 第98-10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6页 |
第五章 ZnO/Cu(O)/Cu/ZnO复合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应用 | 第106-126页 |
5.1 引言 | 第106页 |
5.2 Cu(O)/Cu复合薄膜的设计 | 第106-109页 |
5.3 Cu(O)/Cu薄膜表征 | 第109-115页 |
5.3.1 Cu(O)/Cu薄膜表面形貌演化 | 第109-112页 |
5.3.2 Cu(O)/Cu薄膜结构表征 | 第112-115页 |
5.4 ZnO/Cu(O)/Cu/ZnO电极光电性能 | 第115-120页 |
5.4.1 光学性能 | 第115-117页 |
5.4.2 导电性能 | 第117-118页 |
5.4.3 润湿层优化 | 第118-120页 |
5.5 ZnO/Cu(O)/Cu/ZnO电极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上的应用 | 第120-12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3-126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126-130页 |
6.1 总结 | 第126-127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27页 |
6.3 不足及展望 | 第127-130页 |
第七章 致谢 | 第130-132页 |
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、参与项目及获得奖励 | 第132-134页 |
发表的论文 | 第132-133页 |
参与的项目 | 第133页 |
获得的奖励 | 第133-134页 |
附录2 已发表英文论文 | 第134-155页 |
附件 | 第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