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廷·斯金纳历史语境论探析
| 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导言 | 第10-16页 |
| 第一章 “历史语境论”的思想背景 | 第16-27页 |
| ·对传统研究方法的批判 | 第16-21页 |
| ·传统“观念史”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·传统“观念史”的缺陷 | 第17-21页 |
| ·“历史语境论”的形成 | 第21-27页 |
| ·“历史语境论”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5页 |
| ·“历史语境论”的内涵 | 第25-27页 |
| 第二章 “历史语境论”的方法特征 | 第27-35页 |
| ·研究视角的转变:历史语境的复原 | 第27-29页 |
| ·“语境”复原的必要性 | 第27-28页 |
| ·“语境”复原的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转变:“观念”到“概念” | 第29-32页 |
| ·“概念史”的内涵 | 第29-31页 |
| ·“概念史”的研究方法 | 第31-32页 |
| ·研究方式的转变:语言修辞学的引入 | 第32-35页 |
| ·语言修辞学的理论来源 | 第32-33页 |
| ·语言修辞学的理论价值 | 第33-35页 |
| 第三章 “历史语境论”的研究意义 | 第35-42页 |
| ·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实践 | 第35-37页 |
| ·“国家”的概念史 | 第35-36页 |
| ·“自由”的概念史 | 第36-37页 |
| ·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价值 | 第37-40页 |
| ·哲学及历史学意义 | 第37-39页 |
| ·政治学及社会学意义 | 第39-40页 |
| ·社会层面的问题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结语 | 第42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7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49-50页 |
| 承诺书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