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缩写表 | 第10-15页 |
1 绪论 | 第15-26页 |
·甘油的研究概况 | 第16-17页 |
·甘油的物理化学性质 | 第16页 |
·甘油的主要用途 | 第16页 |
·甘油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·红豆杉的概述 | 第17-18页 |
·红豆杉的表征 | 第17页 |
·红豆杉的主要化学成分 | 第17页 |
·萜类物质的生成路径 | 第17页 |
·红豆杉的药理学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紫杉醇的研究概述 | 第18-19页 |
·紫杉醇的理化性质 | 第18页 |
·紫杉醇的药理作用 | 第18页 |
·紫杉醇的提取分离与检测 | 第18-19页 |
·紫杉醇的生物合成途径 | 第19页 |
·低能离子的生物学应用状况 | 第19-22页 |
·离子作用机理 | 第19页 |
·低能离子注入的特点 | 第19-20页 |
·低能离子诱变育种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运用 | 第20-22页 |
·H.polymorpha的相关研究 | 第22-23页 |
·多形汉逊酵母的生物学特性 | 第22页 |
·H.polymorpha的运用 | 第22-23页 |
·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·目的 | 第23页 |
·意义 | 第23-24页 |
·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基础 | 第24页 |
·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| 第24页 |
·本课题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路线 | 第24-26页 |
·本课题的基本原理 | 第24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| 第24页 |
·本课题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方案 | 第24-26页 |
2 酵母g DNA以及mt DNA的提取方法研究 | 第26-33页 |
·试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6-2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·主要试剂与设备 | 第26-27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酵母基因组的提取方法 | 第27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·酵母基因组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·酵母线粒体基因组的提取 | 第29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9-32页 |
·酵母基因组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| 第29-30页 |
·分光光度计法对线粒体DNA浓度与纯度的检测 | 第30-31页 |
·琼脂糖凝胶电泳法 | 第31-32页 |
·小结 | 第32-33页 |
3 低能氮离子注入H.polymorph DL-1 条件探索 | 第33-40页 |
·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3页 |
·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33-34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4页 |
·H.polymorph的N+注入 | 第34页 |
·甘油高产突变菌株的构建和筛选 | 第3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34-35页 |
·氯化钠高渗浓度的探索 | 第34-35页 |
·低能N+注入条件的试验 | 第35页 |
·正突变率的计算 | 第35页 |
·高产突变菌株的选育 | 第35页 |
·突变菌株遗传稳定性 | 第3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5-39页 |
·氯化钠浓度大小的验证 | 第35-36页 |
·不同注入参数对多形汉逊酵母细胞的存活率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剂量N+注入酵母后的正突变率效应 | 第37-38页 |
·甘油高产酵母突变菌株的选育 | 第38-39页 |
·甘油高产酵母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| 第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低能N+注入介导H.polymorpha基因组转化H.polymorpha的研究 | 第40-48页 |
·试验材料与仪器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0页 |
·主要试剂与设备 | 第40-41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42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42-43页 |
·低能离子注入介导基因组DNA转化酵母最佳参数确定 | 第42页 |
·转化子数量确定和甘油高产酵母重组菌株的初筛 | 第42-43页 |
·纸色谱法定性筛选 | 第43页 |
·发酵产物中甘油的定量检测 | 第43页 |
·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43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3-47页 |
·不同注入剂量条件下的菌株存活数 | 第43-44页 |
·不同注入剂量条件下高产菌株的比例 | 第44页 |
·甘油高产重组酵母菌株的筛选 | 第44-45页 |
·最佳培养基的配比 | 第45-46页 |
·甘油高产重组酵母菌株的发酵实验 | 第46-47页 |
·甘油高产重组酵母菌株的传代稳定性试验 | 第47页 |
·小结 | 第47-48页 |
5 低能N+注入介导红豆杉基因组转化H.polymorpha的研究 | 第48-61页 |
·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| 第48-4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8页 |
·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48-4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·紫杉醇的定性检测 | 第49页 |
·紫杉醇的定性、定量检测 | 第49-50页 |
·红豆杉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50页 |
·多形汉逊酵母菌的转导 | 第50页 |
·产紫杉醇重组酵母菌株的筛选 | 第5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50-52页 |
·定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| 第50页 |
·紫杉醇定量分析的研究 | 第50-51页 |
·红豆杉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51页 |
·低能离子注入介导转化H.polymorpha DL-1 | 第51页 |
·酵母菌平板培养与计数 | 第51页 |
·转化子筛选 | 第51-52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52-60页 |
·紫杉醇的初步定性检测 | 第52页 |
·薄层层析法定性检测提取液中的紫杉醇 | 第52-53页 |
·高效液相法测定紫杉醇的条件探究 | 第53-55页 |
·DNA检测 | 第55页 |
·转化子的固体培养及计数 | 第55页 |
·产紫杉醇重组酵母菌株的筛选 | 第55-58页 |
·HLPC定量分析产紫杉醇重组酵母菌株的发酵产物 | 第58-59页 |
·产紫杉醇重组酵母菌株的稳定性检测 | 第59-60页 |
·小结 | 第60-61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·结论 | 第61页 |
·展望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