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4页 |
·引言 | 第10页 |
·拒水拒油的概念 | 第10页 |
·拒水拒油整理剂的种类及发展历程 | 第10-11页 |
·暂时性拒水剂 | 第10-11页 |
·耐久性拒水剂 | 第11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整理剂 | 第11-20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整理剂的发展 | 第11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类共聚物的结构与性能 | 第11-12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拒水拒油整理剂的结构 | 第12-13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整理剂拒水拒油机理 | 第13-14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 | 第14-15页 |
·乳液聚合的发展概述 | 第15页 |
·传统乳液聚合方法的不足 | 第15页 |
·特种乳液聚合方法 | 第15-17页 |
·核壳乳胶粒的生成机理 | 第17-18页 |
·核壳乳液聚合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核壳乳胶粒结构形态的影响因素 | 第19-20页 |
·含氟聚丙烯酸酯类整理剂存在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目的、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4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4页 |
2 实验 | 第24-32页 |
·实验材料、试剂药品及仪器 | 第24-25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·实验试剂药品 | 第24-25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·新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乳液合成处方 | 第25-26页 |
·乳液合成工艺 | 第26页 |
·拒水拒油整理的处方及工艺 | 第26页 |
·共聚物乳液乳胶膜的制备 | 第26页 |
·新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物化性能测试 | 第26-28页 |
·乳液含固量的测试 | 第26-27页 |
·乳液反应转化率的测试 | 第27页 |
·乳液凝胶率的测试 | 第27页 |
·乳液外观 | 第27页 |
·乳液稳定性 | 第27-28页 |
·乳胶粒形态的测试 | 第28页 |
·红外光谱测试 | 第28页 |
·新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应用效果测试 | 第28-30页 |
·乳胶膜耐水性能 | 第28页 |
·耐静水压测试 | 第28页 |
·接触角的测试 | 第28页 |
·拒油性能的测试 | 第28-29页 |
·透气性能测试 | 第29页 |
·透湿性能测试 | 第29-30页 |
·手感测试 | 第30页 |
·断裂强力的测试 | 第30页 |
·折皱回复角的测试 | 第30页 |
·耐水洗性能的测试 | 第30页 |
·扫描电镜对织物微观形态的观察 | 第30-32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2-58页 |
·新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合成处方的研究 | 第32-42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单体对乳液性能及其拒水拒油效果的影响 | 第32-34页 |
·基础单体对乳液性能及其拒水拒油效果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功能单体对乳液性能及其拒水拒油效果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乳化剂对乳液性能及其拒水拒油效果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·引发剂用量对乳液性能及其拒水拒油效果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·新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合成工艺的研究 | 第42-49页 |
·预乳化时间对乳液物化性能及应用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壳层单体加料方式对乳液物化性能及应用效果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壳层预乳液滴加时间对乳液物化性能及应用效果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聚合反应温度对乳液物化性能及应用效果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·聚合保温时间对乳液物化性能及应用效果的影响 | 第47-49页 |
·新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性能测试及表征 | 第49-51页 |
·共聚物乳液物化性能测试 | 第49-50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乳胶粒形态分析 | 第51页 |
·新型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应用性能测试 | 第51-58页 |
·拒水拒油性能 | 第52-53页 |
·耐水洗性能 | 第53-55页 |
·整理剂对织物本身性能的影响 | 第55页 |
·两种整理剂拒水拒油效果的对比 | 第55-58页 |
4 结论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