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衰退的遗传学分析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绪 论 | 第10-23页 |
| ·海洋鱼类衰退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北部湾二长棘鲷的开发现状和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·保护遗传学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外关于种群衰退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| ·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| 第16-20页 |
| ·分子标记简介 | 第16-17页 |
| ·微卫星分子标记的选择及应用 | 第17-20页 |
| ·二长棘鲷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| 第20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| 第二章 二长棘鲷微卫星标记开发 | 第23-41页 |
| ·微卫星标记开发方法概述 | 第23-25页 |
| ·生物信息学法与近缘种筛选 | 第23-24页 |
| ·经典法 | 第24页 |
| ·磁珠富集法 | 第24页 |
| ·高通量测序法 | 第24-25页 |
| ·二长棘鲷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| 第25-41页 |
| ·二长棘鲷样品的采集 | 第25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25-26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26-28页 |
| ·方法 | 第28-34页 |
| ·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| ·基因组DNA的高通量测序和微卫星位点搜索 | 第29页 |
| ·微卫星引物的设计 | 第29-30页 |
| ·引物筛选 | 第30-32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32-34页 |
| ·数据处理和分析 | 第34页 |
| ·结果 | 第34-41页 |
| ·基因组DNA提取 | 第34页 |
| ·基因组DNA的随机高通量测序 | 第34-35页 |
| ·微卫星标记引物设计 | 第35页 |
| ·PCR扩增产物效果 | 第35-36页 |
| ·微卫星标记的引物筛选结果 | 第36-38页 |
| ·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学属性 | 第38-41页 |
| 第三章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种群衰退遗传学分析 | 第41-52页 |
| ·材料 | 第41页 |
| ·样品材料 | 第41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41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41页 |
| ·方法 | 第41-46页 |
| ·基因组DNA提取 | 第41-43页 |
| ·微卫星等位基因的PCR扩增 | 第43-44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44-45页 |
| ·数据处理和分析 | 第45-46页 |
| ·结果 | 第46-52页 |
| ·各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| 第46-48页 |
| ·不同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歧 | 第48-49页 |
| ·个体分配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·有效种群大小估算 | 第51页 |
| ·近亲交配程度检测 | 第51页 |
| ·遗传瓶颈检测 | 第51-52页 |
|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| 第52-57页 |
| ·讨论 | 第52-54页 |
| ·高通量测序法的优越性 | 第52页 |
| ·二长棘鲷微卫星标记的种群遗传学特征分析 | 第52-53页 |
| ·种群衰退的遗传学分析 | 第53-54页 |
| ·总结 | 第54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附录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