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国内外能耗定额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·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·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·当前定额研究小结 | 第16页 |
·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能耗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·办公类建筑能耗 | 第16-17页 |
·商场类建筑能耗 | 第17页 |
·教育类建筑能耗 | 第17-18页 |
·酒店宾馆类建筑能耗 | 第18页 |
·医院类建筑能耗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唐山市公共建筑能耗定额体系研究 | 第20-36页 |
·能耗定额概述 | 第20-23页 |
·定额的起源、发展及应用 | 第20-21页 |
·建筑能耗定额的概念与作用 | 第21-22页 |
·建筑能耗定额的制定准则 | 第22-23页 |
·公共建筑能耗定额 | 第23-24页 |
·公共建筑分类 | 第23-24页 |
·公共建筑能耗定额 | 第24页 |
·基于能耗定额的唐山市公共建筑用能监管体系 | 第24-35页 |
·唐山市公共建筑总体特征 | 第24-28页 |
·公共建筑构成 | 第25页 |
·建筑年代 | 第25-26页 |
·建筑面积 | 第26页 |
·采暖供冷形式 | 第26-27页 |
·电耗情况 | 第27-28页 |
·唐山市公共建筑用能管理现状 | 第28-29页 |
·基于能耗定额的唐山市公共建筑用能监管体系设计思路 | 第29-35页 |
·碳交易机制 | 第29页 |
·合同能源管理 | 第29-30页 |
·CDM、EPC与建筑节能 | 第30页 |
·体系结构组成 | 第30-33页 |
·体系运作机制 | 第33-3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编制方法 | 第36-46页 |
·能耗定额指标的选取 | 第36-38页 |
·能耗定额指标概述 | 第36页 |
·能耗定额指标评选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相关性分析法 | 第37页 |
·偏相关分析法 | 第37-38页 |
·统计定额 | 第38-42页 |
·统计定额概述 | 第38-39页 |
·统计定额编制 | 第39-42页 |
·能耗数据的统计 | 第39-40页 |
·统计定额编制方法 | 第40-42页 |
·技术定额 | 第42-44页 |
·技术定额概述 | 第42页 |
·技术定额编制 | 第42-44页 |
·其他定额编制方法 | 第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唐山市政府机关办公建筑能耗定额编制 | 第46-66页 |
·唐山市政府机关办公建筑总体特征 | 第46-50页 |
·建成年代 | 第46-47页 |
·建筑面积 | 第47页 |
·建筑层数 | 第47-48页 |
·供冷和采暖系统形式 | 第48页 |
·总体平均耗电量 | 第48-49页 |
·典型建筑电耗分析 | 第49-50页 |
·偏相关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电耗影响因素偏相关分析 | 第50-51页 |
·定额指标的选取 | 第51-52页 |
·建筑分类及能耗拆分 | 第52-54页 |
·模型建立 | 第54-59页 |
·典型建筑选取 | 第54-56页 |
·标准模型建立 | 第56-58页 |
·典型建筑模型验证 | 第58-59页 |
·技术定额编制 | 第59-64页 |
·标准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除采暖外电耗 | 第59-60页 |
·采暖能耗 | 第60页 |
·定额编制 | 第60-61页 |
·技术定额应用分析 | 第61-64页 |
·实例分析 | 第62页 |
·办公设备功率密度因素 | 第62-63页 |
·照明功率密度因素 | 第63页 |
·人员密度因素 | 第63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五章 唐山市高校建筑能耗定额编制 | 第66-76页 |
·唐山市高校建筑用能特征 | 第66-69页 |
·气候因素 | 第67页 |
·高校类型引起的能耗差异 | 第67-68页 |
·不同功能建筑的能耗差异 | 第68页 |
·分月能耗 | 第68-69页 |
·其他特征 | 第69页 |
·统计定额编制 | 第69-74页 |
·定额指标的选取 | 第69-71页 |
·统计定额计算 | 第71-74页 |
·基于平均值法的能耗定额 | 第71-72页 |
·基于二次平均值法的能耗定额 | 第72页 |
·基于学生类型修正的平均值定额 | 第72-73页 |
·基于定额水平表的能耗定额 | 第73-7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·结论 | 第76-77页 |
·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| 第84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