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1 导言 | 第8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重点、难点、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重点 | 第12页 |
| ·研究难点 | 第12页 |
| ·研究创新点 | 第12-13页 |
| 2 工伤保险制度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| 第13-23页 |
| ·工伤保险制度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概念 | 第13-17页 |
| ·工伤保险制度的概念和原则 | 第13-16页 |
| ·民事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基本概念 | 第16-17页 |
| ·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涵义 | 第17-19页 |
| ·典型案例 | 第17-18页 |
| ·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的涵义 | 第18-19页 |
| ·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的理论分析 | 第19-23页 |
| ·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竞合产生的原因 | 第19-20页 |
| ·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的法理基础 | 第20-21页 |
| ·工伤保险赔偿制度与民事赔偿制度的区别 | 第21-23页 |
| 3 国外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的模式选择 | 第23-29页 |
| ·国外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的发展历程 | 第23-24页 |
| ·18世纪到19世纪80年代 | 第23页 |
| ·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中期 | 第23-24页 |
| 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近期晚期 | 第24页 |
| ·各国处理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的模式 | 第24-26页 |
| ·替代赔偿模式 | 第25页 |
| ·选择赔偿模式 | 第25页 |
| ·双赔模式 | 第25-26页 |
| ·补充模式 | 第26页 |
| ·对国外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处理模式的评析 | 第26-29页 |
| ·对替代模式评析 | 第26-27页 |
| ·对选择模式评析 | 第27页 |
| ·对兼得(双赔)模式评析 | 第27-28页 |
| ·对补充模式评析 | 第28-29页 |
| 4 我国工伤赔偿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5页 |
| ·我国关于工伤赔偿的现状 | 第29-31页 |
| ·我国关于工伤赔偿的现行法律规定 | 第29-30页 |
| ·我国司法实践中处理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的模式 | 第30-31页 |
| ·我国工伤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5页 |
| ·立法语义不明,规定不统一、不完善 | 第31-32页 |
| ·司法实践中适用模式混乱,司法裁判不统一 | 第32-33页 |
| ·赔偿项目重叠,赔偿程序及赔偿标准不统一 | 第33-35页 |
| 5 解决我国工伤保险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问题的若干建议 | 第35-40页 |
| ·完善我国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 | 第35-36页 |
| ·完善相关立法,建立更加明确的法律适用关系 | 第35-36页 |
| ·明确立法语义,对工伤认定中的关键因素进行界定 | 第36页 |
| ·选择适合我国情况的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竞合的处理模式 | 第36-38页 |
| ·用人单位有过错时采用部分双赔模式 | 第36-37页 |
| ·存在第三人侵权时应选择部分双赔的模式(可追偿) | 第37-38页 |
| ·建立统一的赔偿救济程序和明确赔偿项目标准 | 第38-40页 |
| 结语 | 第40-4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1-46页 |
|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46-47页 |
| 后记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