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EI的富阳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| 第11-12页 |
2 城市绿地系统与生态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| 第12-21页 |
·相关概念与内涵 | 第12-14页 |
·城市绿地 | 第12-13页 |
·城市绿地系统 | 第13-14页 |
·生态基础设施 | 第14页 |
·城市绿地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5-16页 |
·我国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| 第16-17页 |
·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7页 |
·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7-18页 |
·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内容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生态基础设施的分析与评价体系 | 第19-21页 |
·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法 | 第19页 |
·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 | 第19-21页 |
3 研究区概况及景观格局分析 | 第21-34页 |
·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1-22页 |
·地理位置 | 第21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21页 |
·气候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水文特征 | 第22页 |
·土壤资源 | 第22页 |
·森林植被 | 第22页 |
·研究区范围 | 第22-23页 |
·数据来源与景观分类信息提取 | 第23-24页 |
·数据来源 | 第23页 |
·数据预处理 | 第23-24页 |
·构建研究区GIS数据库 | 第24-25页 |
·建立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(DEM) | 第25页 |
·研究区景观格局现状分析 | 第25-33页 |
·景观格局指数选择 | 第25-26页 |
·景观斑块特征分析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区景观斑块尺度等级结构分析 | 第27-30页 |
·研究区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| 第30-33页 |
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4 研究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| 第34-46页 |
·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的选择 | 第34-37页 |
·评价因子的选取与因子指数确定 | 第34-36页 |
·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| 第36页 |
·空间叠加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GIS数据预处理 | 第37页 |
·单因子生态敏感性分析 | 第37-43页 |
·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| 第37-39页 |
·坡度生态敏感性分析 | 第39页 |
·坡向生态敏感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·高程生态敏感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水域缓冲区生态敏感性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植被覆盖指数生态敏感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| 第43-44页 |
·不同生态敏感区的用地策略 | 第44-45页 |
·小结 | 第45-46页 |
5 基于EI的富阳市绿地系统规划 | 第46-63页 |
·规划范围 | 第46页 |
·规划目标及规划依据 | 第46-47页 |
·规划目标 | 第46-47页 |
·规划依据 | 第47页 |
·总体规划布局结构 | 第47-49页 |
·基于EI的富阳市绿地系统规划 | 第49-63页 |
·宏观尺度的富阳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| 第49-58页 |
·微观尺度的详细专项规划设计 | 第58-6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6页 |
·研究成果总结 | 第63-65页 |
·景观格局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生态敏感性评价 | 第64页 |
·不同景观尺度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| 第64-65页 |
·展望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