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.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1页 |
·相关理论背景研究 | 第8-9页 |
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| 第8页 |
·历史文化遗产周边资源的保护 | 第8-9页 |
·历史文化遗产周边资源保护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·提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环境基础 | 第9页 |
·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性影响力 | 第9页 |
·延续城乡传统历史文化、凸显地域特色 | 第9页 |
·创造市民文化生活的物质空间载体 | 第9-11页 |
2.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国际社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周边资源保护的潮流和经验 | 第11-12页 |
·法国的遗产保护法律和经验 | 第11页 |
·意大利的遗产保护法律和经验 | 第11页 |
·日本的遗产保护法律和经验 | 第11-12页 |
·英国的历史遗产保护法律及实践 | 第12页 |
·小结 | 第12页 |
·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周边资源保护的现状 | 第12-14页 |
3. 北京“三山五园”地区的景观变迁 | 第14-22页 |
·“三山五园”地区的划定 | 第14页 |
·“三山五园”地区的景观变迁 | 第14-18页 |
·河湖水系的变迁 | 第14-15页 |
·古典园林的变迁 | 第15-16页 |
·农田林地的变迁 | 第16-17页 |
·村落与营房的变迁 | 第17-18页 |
·周边城市用地的变迁 | 第18页 |
·颐和园周边用地历史沿革 | 第18-19页 |
·颐和园周边用地特征分析 | 第19-20页 |
·山水格局统领全区 | 第19页 |
·核心园林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 | 第19页 |
·设计地块的空间格局成为外围环境的重要部分 | 第19页 |
·来自城市发展的威胁较大,保护和城市开发间矛盾加剧 | 第19-20页 |
·颐和园周边用地的保护利用方式 | 第20-21页 |
·核心园林的保护发展 | 第20页 |
·历史景观的局部再现 | 第20页 |
·历史区域视觉通廊的恢复 | 第20-21页 |
·生态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 | 第21页 |
·小结 | 第21-22页 |
4. 相关案例分析 | 第22-31页 |
·杭州“西湖西进”工程 | 第22-24页 |
·西湖水面的历史变迁 | 第22页 |
·“西湖西进”的提出 | 第22页 |
·“西湖西进”可能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·“西湖西进”工程区划 | 第23页 |
·小结 | 第23-24页 |
·西安曲江唐历史文化区 | 第24-26页 |
·背景 | 第24页 |
·大唐芙蓉园 | 第24-26页 |
·小结 | 第26页 |
·承德避暑山庄“孤岛化”倾向 | 第26-27页 |
·背景 | 第26页 |
·承德市的发展缺陷 | 第26页 |
·避暑山庄周边资源保护的问题 | 第26页 |
·避暑山庄的发展与保护 | 第26-27页 |
·德国科隆大教堂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利用 | 第27-29页 |
·背景 | 第27页 |
·科隆大教堂缓冲区的保护 | 第27-28页 |
·科隆大教堂步行区的发展 | 第28页 |
·小结 | 第28-29页 |
·英国约克古城墙及周边环境 | 第29-31页 |
·背景 | 第29页 |
·古城墙周边的保护与利用 | 第29-31页 |
5. 北京西郊“园外园”设计说明 | 第31-37页 |
·地块及区域概况 | 第31-33页 |
·区位 | 第31页 |
·基础分析 | 第31-33页 |
·设计原则 | 第33-34页 |
·设计思路 | 第33页 |
·文化诠释 | 第33页 |
·结构体系 | 第33-34页 |
·设计依据 | 第34页 |
·总体方案 | 第34-35页 |
·总体布局 | 第34页 |
·分区设计 | 第34-35页 |
·专项设计 | 第35-36页 |
·种植设计 | 第35页 |
·游线设计 | 第35-36页 |
·总结 | 第36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个人简介 | 第39-40页 |
导师简介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图纸目录 | 第42-44页 |
附件 | 第44-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