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4页 |
一、超重核及其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超重核合成的现状和发展 | 第9-10页 |
三、超重核的合成方法 | 第10-12页 |
四、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特色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合成超重核的理论基础及模型介绍 | 第14-23页 |
一、原子核反应概述 | 第14-15页 |
二、核反应截面 | 第15-16页 |
三、合成超重核的常用模型 | 第16-18页 |
四、两步模型 | 第18-22页 |
五、用统计蒸发模型计算蒸发概率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用两步模型计算熔合概率 | 第23-30页 |
一、~(50)Ti轰击Am同位素链 | 第24-25页 |
二、~(50)Ti轰击Cm同位素链 | 第25-27页 |
三、~(50)Ti轰击Bk同位素链 | 第27-28页 |
四、~(50)Ti轰击Cf同位素链 | 第28-29页 |
五、~(50)Ti轰击Es同位素链 | 第29-30页 |
第四章 超重核合成的熔合机制的探讨 | 第30-38页 |
一、~(50)Ti + Am反应体系生成117号超重核 | 第32-33页 |
二、~(50)Ti + Cm反应体系生成118号超重核 | 第33-34页 |
三、~(50)Ti + Bk反应体系生成119号超重核 | 第34-35页 |
四、~(50)Ti + Cf反应体系生成120号超重核 | 第35-36页 |
五、~(50)Ti + Es反应体系生成121号超重核 | 第36-38页 |
总结 | 第38-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0-42页 |
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42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