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9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| ·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| 第2章 城镇化进程与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 | 第22-31页 |
| ·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| 第22-23页 |
| ·城镇化 | 第22页 |
| ·失地农民 | 第22-23页 |
| ·失地农民满意度 | 第23页 |
| ·城镇化进程与失地农民的产生 | 第23-26页 |
| ·城镇化起步阶段失地农民的产生(1949-1957) | 第23-24页 |
| ·城镇化波动阶段失地农民的产生(1958-1978) | 第24-25页 |
| ·城镇化缓慢发展阶段失地农民的产生(1985-1999) | 第25页 |
| ·城镇化迅速发展阶段失地农民的产生(2000至今) | 第25-26页 |
| ·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的严峻问题 | 第26-31页 |
| ·问卷调查及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就业问题:关乎生存之本 | 第28-29页 |
| ·社会保障问题:当下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未知 | 第29页 |
| ·城市融入问题:认同感与生活的尊严 | 第29-31页 |
| 第3章 基于SEM的失地农民满意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| 第31-40页 |
| ·结构方程理论 | 第31-33页 |
| ·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| 第31-32页 |
| ·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| 第32页 |
| ·结构方程模型的优点 | 第32-33页 |
| ·顾客满意度的产生机理 | 第33-34页 |
| ·模型构建的原则及依据 | 第34-35页 |
| ·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| 第34-35页 |
| ·现有CSI模型对失地农民满意度模型构建的启发 | 第35页 |
| ·潜变量与相应观测变量的选择 | 第35-37页 |
| ·农民预期 | 第35页 |
| ·公平感知 | 第35-36页 |
| ·质量感知 | 第36页 |
| ·失地农民满意度 | 第36-37页 |
| ·失地农民满意度假设模型的建立 | 第37-38页 |
| ·研究假设 | 第37-38页 |
| ·结构方程假设模型的建立 | 第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| 第4章 失地农民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数据收集 | 第40-49页 |
| ·测评问卷设计 | 第40-41页 |
| ·问卷设计原则 | 第40页 |
| ·问卷设计思路 | 第40-41页 |
| ·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样本描述 | 第41-42页 |
| ·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| 第41页 |
| ·样本概况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数据的质量分析 | 第42-48页 |
| ·信度检验 | 第42-45页 |
| ·效度检验 | 第45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5章 失地农民满意度SEM模型的检验 | 第49-57页 |
| ·测量模型检验 | 第49-52页 |
| ·SEM验证性因子分析原理 | 第49页 |
| ·模型内在质量评价 | 第49-51页 |
| ·模型整体拟合质量评价 | 第51-52页 |
| ·结构模型检验 | 第52-54页 |
| ·SEM路径分析原理 | 第52页 |
| ·假设检验 | 第52-53页 |
| ·模型修正 | 第53-54页 |
| ·失地农民满意度模型测评结果分析 | 第54-55页 |
| ·农民预期与农民满意度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| ·公平感知与农民满意度的关系 | 第55页 |
| ·质量感知与农民满意度的关系 | 第55页 |
| ·提升失地农民满意度的措施建议 | 第55-57页 |
| ·多渠道提升农民的质量感知 | 第55-56页 |
| ·优化征地流程,提高失地农民的公平感 | 第56页 |
| ·建立与推行征地管理信息系统 | 第56-57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57-59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57-58页 |
| ·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| 附录 | 第62-64页 |
| 后记 | 第6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| 第64页 |